高质量陪伴才是孩子成长催化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父亲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是其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程振伟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进入中国空间站,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出征前,陈冬的孩子问爸爸能不能带他们上去。陈冬说:“我们三个都预订完,没有票了,以后长大了你们如果还想,你们自己争取。”其实,除了留作业,他还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

细心的人会发现,几位宇航员在教育孩子上,都很有一套。刘洋作为妈妈,告诉尚小的孩子“去天上摘星星了”。陈东作为爸爸,虽然经常出差,不能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但在陪伴质量特别是精神陪伴质量上一点也不差,反而让“上太空出差”成了“精神陪伴孩子”的好素材。这里提出了子女教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家长的陪伴,能不能“安放”,怎样来安放?

很多父亲都像陈冬一样,很忙。而这一般会意味着不少孩子遭遇“丧偶式育儿”“父亲陪伴缺失”。现在有个普遍现象,孩子在家里主要由妈妈、外婆陪伴,在幼儿园和小学面对的也基本是女教师。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陪伴严重缺失,带来的很可能是下一代缺乏安全感,特别是男孩子阳刚之气不足,缺乏坚韧精神,导致性格发展不健全。

对作为父亲的男性而言,在社会上有很多身份,在家庭教育中不仅不能缺位,还要合格并力争优秀。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父亲的陪伴不再是伦理自觉要求,而是法律“刚需”。教育子女,最起码的还在于陪伴。何谓陪伴?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如此阐释: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所有这些陪伴,不仅指向母亲,当然包括父亲。然而,还是有不少父亲认为,夫妻有分工,在家里陪伴教育子女主要靠母亲,而孩子的在校学习也主要是母亲在监管。所以有学校召开家长会,很难看到爸爸的身影,几乎清一色是妈妈的身影,“家长会”变成了“妈妈会”。

父亲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是其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各有分工,但相辅相成。有学校就针对家庭教育中“爸爸力缺失”下了不少功夫。据媒体报道,杭州市丁荷小学邀请一年级学生的爸爸妈妈进校园参加亲情日亲子活动。学校把每个月8日、18日和28日设为“爸爸接送日”,每月的这3天都要求由爸爸接送孩子,而且还要求爸爸要拉着孩子的手回家。如果爸爸当天实在没有时间的,可以让同为男性的叔叔、伯伯等来代替一下。学校用这样的方式让“父亲的角色归位”,既是善意提醒,也是及时补位。

当然,确实有很多的父亲,因为工作忙陪伴孩子确有难度,那就不妨学学宇航员爸爸陈冬。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精神陪伴尤为重要。出差了给孩子写一封信,和孩子约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回来后一起实现,这样的精神陪伴实在高明。然而,最糟糕的还是,作为父亲,虽然经常在家,名为陪伴孩子,但这种陪伴却是“孩子在刷题,你在刷手机”,虽然人在一起,却是低质甚至是反作用的陪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