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别急着开展“课程众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后服务只有恪守边界、尊重规律,才会行稳致远。

□邓海建

“双减”是个系统性工程,相关政策落实仍面临不少现实难题,比如课后延时服务。目前,江苏课后服务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83.93%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接送孩子的困难。不过,各学校间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因此,有人提出建议,开展“课程众筹”,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从“没有服务”到“有了服务”,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但“有了服务”之后,更高阶的需求与考量就出现了:服务质量有没有落差、服务时长是否到位……来自宿迁的江苏省人大代表姚芳在《进一步优化教育“双减”工作的建议》中反映,“课后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不一致,建议完善标准和制度”。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现象:课后延时服务的功夫再扎实一些,“双减”的工作也才能更得民心、更好落地。说到底,“双减”本身就是个大合唱,不是独角戏。

不过,课后服务这件事是否“叫好又叫座”,答案恐怕并不统一。一年多来,在有些地方,部分家长甚至提议取消课后延时服务。原因何在?就在于“服务”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还不着边、不靠谱。比如,有的学校为了赶教学进度,擅自占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来给学生传授新知识,让好好的课后服务成了光明正大的“集体补课”;又比如,有的学校好心办坏事,在课后服务上“用力太猛”,办成了满满当当的“社团活动比拼”,弄得学生回去还要紧赶慢赶补作业……当然,还有各种收费不一、各自寻租的“戏码”。

课后服务能否开展“课程众筹”?这个问题有点操心过界了。如果要众筹“学科课程”,这简直就是跟“双减”唱对台戏。如果要众筹“非学科课程”,似乎也不太合适。所谓“众筹”,肯定是要花钱的。花钱买非学科类的培训,这应该是市场范畴里的买卖行为。学校要忙着开展“课程众筹”,即使不谈瓜田李下,就是在定价问题上恐怕也会一地鸡毛。学校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实在没必要向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看齐。

2021年9月1日起,全国各省区市开始陆续实施“5+2”课后延时服务。而为了保障教师的权益,以及促进教师们的教学动力,各地区都陆续推出了“5+2”服务收费标准。最近,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对课后服务等服务性收费提出财务管理要求。这再次明确了一个基本共识:课后服务收费是有规矩的。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岂能变着花样发财?

之所以说课后服务下的“课程众筹”值得商榷,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其功能与定位。所谓“课后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学校课内服务的延伸——第一是区分于“课堂”,第二是落脚在“服务”。课后延时服务不是“偷跑补课”合法化的手段,也不是常规校内教育攻城略地的地盘,它成立和存在的底层逻辑,是“基于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的客观困局。因此,谁也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主次颠倒。

课后服务说到底是为减负服务的,离开这个前提,抽象地分析课后服务,即便看起来很美,难免还是会跑偏的。课后服务从“有”到“优”,是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说到底,课后服务只有恪守边界、尊重规律,才会行稳致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