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围墙”,学习正在处处发生 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构建“N+X”学习新生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纯纯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江分中心6楼的智能机器人教室里,303班的双胞胎姐妹徐子衿、徐子佩正并排坐在电脑前,等待着教师的下一步指令。“我俩都很喜欢这门课,去年就已经选课成功,今年继续学习,内容难了不少。”姐姐徐子衿说。

407班学生林曦在3楼的美术教室里勾勒着正方体的结构。虽然素描课并不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只是因为抢课失败转而学习的,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慢慢喜欢上素描了。

1楼消防体验馆里传出的脚步声表明一场紧张的逃生演习正在进行中。指导教师修国龙告诉学生:“晚上在家里不开灯也可以找到卫生间,对逃生出口的熟悉程度也应该如此。”前不久,学生潘周翰就凭借自己在这里学到的安全知识,在小区电梯失控时,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自救……

每周三、周四下午3:30开始,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江分中心总是会被滨江实验小学的学生“包场”。走过校园内的专用小路,穿过小门,不超过5分钟,学生们就能到达与学校毗邻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这里等待他们的,是20余类非学科类项目。校长张翼文介绍,与青少年活动中心深度共建的“三点半学堂”至今已持续4年,“不仅撑起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自主走学的形式也在逐步打破教室、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围墙’,一个未来学习中心雏形正在形成”。

“1+X+L”:支持“双减”落地成景

“围墙”打破之后,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部教师孙景楠也在滨实小学里“扎了营”。身为本学年滨实小学的挂职副校长,孙景楠周一至周五的办公地点都在学校里,承担的工作和一名普通副校长没有差别——迎接学生进校、大课间巡查、陪同用餐、参与美术组的教研活动、参加校园文化布置……

“不过每周三、周四在陪同学生前往青少年活动中心后,我会一直待在那里,巡查每个班级的上课情况并及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孙景楠说。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后,现在她和学生们亲近了不少,也更能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学校工作一定要细致再细致”。

学校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敏飞坦言,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选派优秀干部到滨实小学担任挂职副校长,让课后服务工作搭上了“顺风车”,走上了“快速路”。“大到课程编排、抢课流程,小到学生进入活动中心后如何最快找到教室,这些问题都可以面对面沟通,也让每一项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孙敏飞说,目前滨江区“求知专线”公交车的接送点就设在青少年活动中心门口,“三点半学堂”的放学工作也在那边完成,最大程度地方便了学生和家长。

在张翼文看来,挂职副校长的入驻,让家长和学生有要求时,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都能及时回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优质资源,增强获得感。与此同时,张翼文也在思考:仅是“走出去”的“三点半学堂”真的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吗?

“双减”之后,开设体育、艺术、科创类等66个项目,共195个班级的“四点半课程”在滨实小学诞生。除学校教师自主申报的特色班以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专业课程被“请进来”,形成了俱乐部课程,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30准时开课。“以前学校设立一个个社团,为学生们提供的其实是一个个定制的‘产品’,但现在学校要从传统的‘产品思维’转向平台思维,因为只有学校整体规划并提供可选择的平台,学生们才能更好、更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张翼文说。

一组数据也验证了张翼文的判断——在“1(基础班)+X(特色班)+L(俱乐部)”托管课程报名中,2100多名学生里,选择以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辅导为主的基础班的学生只有350多名。

“N+X”融学习:构建“无围墙”学校

除了课后服务课程,在滨实小学的常规体育课中也能看到平台思维的影子。

“我们的体育课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并且是全员参与,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大部分学生习得一些运动技能,也可以帮助部分学生发现潜能,实现个性优化,从而真正做到自由选择、因人施教、因趣施教。”张翼文说,这也正是学校在努力打造的“N+X”学习新生态,即在做好国家课程课时常量(N)的基础上,创新做好混合式学习学时变量(X),目前“X”课程包括校本化国家课程、个性成长课程、知行合一课程和开放研学课程等。

每周4节的体育课,设置为“3+X”模式,3节课(N常量)完成国家课程教学,剩下的1节课(X变量)为个性拓展课,开设足球、乒乓球、击剑、武术、射击、篮球、网球、棋类等10余项内容,并打破传统行政班级,每个年级统一时段开展全员选课走班学习。

体育教师周婧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除了日常的体育课外,还承担着个性拓展课和“四点半课程”里的武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两者的课程内容和难易程度都不同。全员走班的课最基础,只要对武术有兴趣就可以来试一试;‘四点半课程’的武术课会慢慢加入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器械内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也给了周婧选拔人才的好机会,身为武术校队的教练,她会从这两个课程中选拔喜欢武术且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校队,进行专业训练。

学校科研与课程中心主任周昊天认为,“N+X”学习新生态的打造,引领着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的变革,“特别是要利用好学校身处高新区的特质,对资源进行整合和流通,真正让教育与学习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家长以科技创新领域的专家、学者或高管的身份走进学校,走上讲台,成为“博士课堂”“总裁课堂”的主讲人,让学生们了解不同的未知领域,畅想未来;学生们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在汽车制造基地观摩新车出炉全过程,在智慧物联网产业园聆听探索科技创新,体会中国制造的匠心精神……

“从教室‘小课堂’到学校‘中课堂’,再到社会‘大课堂’,未来的学习将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点或场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和同学保持联系、沟通、互动,家里、办公室、社区,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学习场所。”张翼文表示,学校将不断促进学习者实现越墙跨界的无边域学习,向未来“无围墙”学校迈进,让学生们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