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四个课堂” 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及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指导下,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以打造思政课程“金课堂”、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拓展日常思政“融课堂”、善用社会实践“大课堂”这“四个课堂”,高质量推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

    打造“金课堂”

    发挥“头雁效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头雁”。学校党委以打造思政“金课堂”为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思政课教师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金课堂”,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家授课、理论研讨、集体备课、参观研学、教学比赛”五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思政课教师善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进行教学方式的融合创新,注重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应用,在学懂弄通、领悟真理中培根铸魂。通过思政“金课堂”打造,全体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升,1名教师荣获“重庆市高校思政课改革经验总结复制推广会”特等奖,2名教师荣获“重庆市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3名教师荣获“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深化“全课堂”

    做到同向同行

    在各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党委全面深化“全课堂”建设,实施“课程育人与课堂教学提振计划”,着力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课程思政。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经管类、理工类等五个学科类分中心,制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思政课教师融入各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助力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着力破解“硬融入”“表面化”难题。学校重点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课程的申报与立项建设,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以及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

    拓展“融课堂”

    强化日常思政教育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学校始终将思政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着力拓展日常思政“融课堂”,实现育人同频共振。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双融合·共发力”的协同育人机制,摸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课外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联通、多支力量的整合和工作效能融汇途径与方式。开展线上+线下集中备课、跨学院研讨、示范观摩,多维度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思政主题教育质量,实现与日常思政融合。强化网络思政建设,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运用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抓好融媒体建设,实现网络思政与日常思政融合。建好思政教育“大资源”,累计遴选思政主题教育案例104项、辅导员工作案例192篇。持续推进“贸院青苗计划”,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善用“大课堂”

    锻造有用人才

    学校党委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程,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学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重视劳动教育,善用社会实践“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整合校内外思政育人资源,通过馆校共建,成立“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行知书院”,充分利用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多样化的实习实践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师生参观学习和主题党团活动。常态化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落实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把“社会大课堂”变成“行走的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远大的人生理想落实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四个课堂”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学校构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协同落实“大师资”“大平台”“大课堂”,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彭高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