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应把握的四个关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管光海

新时代下如何理解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注意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关键去把握:

劳动教育的创造性与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丰富了劳动的内涵,也丰富了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创造性”已成为劳动教育的时代强音。

《意见》从“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赋予了劳动教育中“创造性”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创造性劳动”是从劳动的性质和形态来说,表现为劳动中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并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的劳动成果。在知识经济社会与人工智能时代,大量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区别于简单、重复的劳动,“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创造性劳动能力”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创造性劳动能力”不仅是劳动教育适应新时代、满足国家发展的体现,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能力的描述。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解决问题活动。强调“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角度体现了劳动教育不是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运用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科学探究、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体认劳动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劳动是面向真实问题的探索活动,是人们亲力亲为的动手实践过程。因此,一方面劳动教育要面向真实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以亲历劳动实践引领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索、工程设计、技术实践,应用学科知识,实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应用学习、设计学习、项目学习、操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从劳动教育的创造性与实践性来说,技术与工程领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技术与工程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技术与工程领域中的劳动是有组织、有规划的、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的劳动。技术与工程中的创意、设计、实践、产品等重要属性和要素可以成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技术与工程不仅可以落实创造性劳动,而且可以贯穿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成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线。

劳动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结构性

劳动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结构性,指的是劳动教育目标具有与其他四育既关联又独立的结构形态,构成我国教育完整的育人目标,其本身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

劳动教育具有独有的育人功能,又具有劳动树德、增智、强体与育美的功能。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倡导五育融合的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目标,涉及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等不同方面,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多个维度。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劳动思维的培养。劳动是以人脑的感觉、反映和思维起点的,人的思维贯穿劳动的全过程,人们的动机形成、热情培育、目标确定、方法选择等都取决于思维。劳动思维具体表现为生产劳动中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的工程思维,服务性劳动中以满足人们需求和需要为核心的设计思维,等等。劳动教育目标还具有层级性,即各个目标具有不同的层级。实施中应把握劳动教育目标的层级性,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劳动教育的目标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劳动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具有积极劳动精神、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必备劳动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方面,纠正不劳而获、不想劳动的错误思想,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社会性方面,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的问题,通过劳动在个人与社会间的纽带作用,促进个体社会责任、合作交往、自我调节等社会性发展,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在能力方面,解决教育中动手实践学习方式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对劳动教育目标的结构性把握,要避免过去仅以技能、思想、过程或体验等某一方面来作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情况,走向以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需要把握内容的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等系统特点,还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从内容的整体性来说,劳动教育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不同时期,生产劳动有不同的形态。工业革命前,农业是重要的生产劳动,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劳动从农业为主向制造业为主转移,而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比重开始不断增加。强调劳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正是对劳动教育时代性的把握。

劳动教育内容具有相关性的特点。一方面劳动教育内容不应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学科内容具有相关性,从而起到劳动教育沟通学科教学,学以致用的作用。另一方面生活、生产、服务劳动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以“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为例,项目统整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内容还具有适应性的特点,即内容选择应考虑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劳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指的是内容要指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这一终极目标,这意味着内容既要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相匹配,也要与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奠定基础这一功能匹配。就前者来说,在内容选择时应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安排,低年级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随着年级增高,逐渐增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就后者来说,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所侧重,体现地域性,与浙江经济发展相适应。

强调劳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就是倡导系统分析和设计内容,从多个维度来思考和把握,避免局部、割裂地实施劳动教育,避免局限于某方面劳动而片面地实施。

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与评价的引导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不能狭隘地局限于某方面,而应看到其实施途径的多样性,包括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多种形式的校内劳动、家庭劳动、校外劳动等。多途径的劳动教育实施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要强化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和内容中,同时强化知识应用,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与课外实践的沟通。《意见》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或实施这1课时,而应当从课内沟通课外实践角度,让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加强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既要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档案中,又要结合课内外的情况,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进行综合评价。

强调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与评价的引导性,是要避免劳动教育实施“窄化”“片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克服有劳动没有教育的问题,促进劳动教育真实地落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