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识·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卫国先生的《追寻理想的教育》新近出版,可喜可贺。全书共七个部分,凡42篇,铺陈出著者在江苏省教育厅工作30多年来,追寻教育理想的历程。史、识、文的相互映照,使本书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曰史。朱卫国先生在自序中“夫子自道”:“这是一段发展历史”,“这是一个探索历程”。这个“史”是有长度的,作者从1984年大学毕业后在江苏省教育厅工作,作为经历者、参与者,有时还是研究者,参与了科教兴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九五”“十五”“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及以后历次五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等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活动,参与了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并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参与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发展历程。著者其时的思考和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江苏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史”是有宽度的,这与朱卫国先生的任职有关,他在江苏省教育厅先后担任政策法规处、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处长(主任),担任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并在2009年到2019年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先后分管过高校招生就业、高校学生管理、安全稳定与高校后勤管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财务与资产管理、学生资助管理、教育督导、基础教育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教育科研等工作。任职的变化,浸润式思考的习惯,不断拓宽他的视野,构成他审察和记录的宽度。这个“史”是有清晰度的。清晰度一是来自整体感,朱卫国先生一直参与规划的研制,即使切入具体工作块面,也是有全局观的;二是来自亲历性,他作为“在场者”,所思所写都是历史的见证;三是来自溯源式,他在讨论具体事件时,总是把政策演变、事端形成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今天读起来,也有“原来如此”的感叹。

    二曰识。全书的文章都是朱卫国先生结合工作实践写作的论文,在一定意义上都是阐说他的见识。这些论文绝大多数都曾公开发表,可见朱卫国先生的见识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他的“识”是有未来性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校、教育,他都从应然的角度、理想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发展得更好?这让人想起海德格尔将来、曾在、当前的时间三维,以将来为龙头,曾在、当前都身尾盘舞,于是就气象万千。“向未来”是朱卫国先生实践、思考的基本立场,于是就不难理解,他以“追寻教育的理想”为书名了。他的“识”是有洞察力的,洞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阐说和论述时直抵规律之所在,就是有真正的真知灼见。在讨论教育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时,读者都常常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就是他的思想在闪亮。仅举阐说教育现代化一段话为例:“教育现代化绝不是所谓‘先化人,后化物’或‘先化物,后化人’的过程。而是经济、社会、教育整体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整体互动过程。这里最重要的是过程运动本身。是人要参与到过程中去,人只有在参与到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才能逐步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可谓鞭辟入里。他的“识”是有周密感的,既是下断语,也是来自周到细致的思考,有着严密无懈的表达。比如他把自己基本的教育观点,提炼成10个“没有……就没有……”的句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创新教育”,“没有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就没有素质教育”,等等。可以看到,他是在一个关系的情境中思考问题,持论公允,又突出了重点。

    三曰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朱卫国先生的文字是从容的,不徐不疾,娓娓道来,大有一种君子之风;也是洗练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还是平实的,不故作高深,更不故弄玄虚,所有立论都是基于事实,有一说一,用朴实的语言讲出了深刻的道理,更体现出事实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