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好高中背后的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通的高中学生苦不苦?

    一所乡镇高中的高二寄宿生许亦铭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确的“作息账”,每天6点半上早自习,中午可以休息一个小时,下午3点25分跑步半小时,晚上9点40分下夜自修,回到宿舍洗漱,然后就可以休息了,生活很有规律。

    “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满意了。”许亦铭自我评价,这样的日子比初中、小学肯定苦一些,但没有不想学的念头,而且学校的体育、艺术等课程开足开齐,“很充实,班级人人都在学习、积极向上,没有特别累的感觉”。

    这样的生活南通高中学生早已习以为常。各学校的作息时间虽略有差异,但相同的是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南通明确要求各校要构建“课堂教学+课后活动+高水平竞赛”体育体系,每所高中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定期发布全市高中学生体质监测报告,“无论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有多高,都不能压缩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

    江苏省如皋中学一直以来对学生有一项承诺:在这所学校,保证每个孩子一年四季都有午睡、一年四季都有课间操、一年四季都有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高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背后是南通走过的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减负增效之路。“科学是靠摸索与坚守。人人都知道运动和休息很重要,不光是强健身体,还能促进学习,但在升学压力下,有几个人敢把学生放出教室去玩、去活动?”白蒲高级中学副校长宋易告诉记者,乡镇很多家长往往将高考看成改变农村学子命运的唯一途径,恨不得小孩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曾有家长联名向学校提出将晚自习延后一节课,抗议学校“抓得松,万一成绩掉下来怎么办”,也有教师担忧不如抓紧一点,这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宋易说,苦劳很简单,功劳很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始终抓住两点核心,一个是人,一个是规律,“我们强调学校的核心是培养人,强调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学习,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时间上无以复加的压榨是不科学不规律的”。

    在这所乡镇中学,学生每天都要锻炼半个小时,体育和美术艺术课程开齐开足,一直到高考前;作业是分层作业,选择性地做自己感兴趣或者薄弱的试题;教师每周都有半天的办公地点在教室门口,随时回答学生提问。

    与压榨时间相对应的,是南通县域高中集体对效率与学生个性成长的追求。校长们普遍认识到:减负不等于少学习、不学习,减负减的应该是过重、单一、单调、被动的知识学习的负担,是对素养提升没有帮助的负担,减下来的时间和空间应还给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

    很多年前,老牌乡镇名校栟茶中学就提出了“三个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自学也能学会的不教,教了还不会的不教。“老师们为了使学生少用1分钟,可以主动多用10分钟,去寻找真正好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可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以一当十,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探索、思维能力。”该校校长丛杰说,好的题目可以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和研究,为减负增效提供有力抓手。

    “负担的轻重因人而异,只要学生想学、好学、乐学,只要有利于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都不应视为负担,还应当鼓励和支持。”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说,高中的“减负增效”决不能满足于“学习负担小而考试分数好”,还应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关注对学生后续发展、终身发展的价值。

    为此,南通在2013年就确立了“以评价驱动育人方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率先在优质普通高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试点,提出“立学课堂”教学评价“12条”,引导教师实践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育人。

    在南通,这样的做法有其深厚的土壤。目前该市无论何种类型的普通高中,均全面建成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并实施三年一贯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通过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强化学生职业体验,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与参考。与此同时,南通各个县域高中还普遍实施了“去功利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将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让学生及时记下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经历,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倒逼”学生主动规划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海安中学的实践表明,只要调控得当,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会影响文化成绩;也只有学生学业成绩不掉队,家长才会支持和配合,社会的质疑才会少。”在董裕华看来,家长支持、学生主动发展与学校智力支撑相结合,才能让每个孩子的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都能饱满、和谐、平衡地生长,“为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培养什么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弄清负担和成效哪些必须去除,哪些必须保留,哪些必须增加,将立德树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南通是全国的“双减”试点城市,成宾告诉记者:“减负的目的是育人,减负增效的‘效’应当更多地指向立德树人。通过减轻课业负担,用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找回长期‘失去的人’,这是学校和每位教师的责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