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中为幼儿成长赋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儿与同伴讨论玩沙水游戏的计划。幼儿园供图 教师在用手机记录幼儿的游戏。幼儿园供图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需要教师用专业眼光观察和识别幼儿的言行举止,满足每个个体的发展需求,并有效促进其更好地发展。经历20多年的研究,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构建了“观察—解读—支持”循环系统,旨在让教师认识到日常观察的作用,最终能更适宜、有效地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在“观察—解读—支持”循环系统中,教师要“看到”幼儿发展的外在表现,“看准”幼儿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兴趣和需要,“做好”对幼儿发展的有效支持。教师在日常观察中,可形成这样的行动思维——现场中发生了什么(幼儿的动作、行为和语言等),幼儿有什么倾向表现(如兴趣、情感以及思维图示等),他(她)有怎样的困惑和需求(行为的解析与后续的倾听对话),我将做哪些跟进支持(教育行为和课程活动的思考预设)。

    怎么“看见”幼儿

    幼儿就在那里,但如果我们细细追问:“凡凡今天和谁在一起?有什么新发现?遇到了什么问题?”教师往往就开始焦虑:我就在幼儿身边,却回忆不起他们去了哪里……

    怎样才能看见幼儿充满好奇的眼睛,活动中认真的脸庞,时而兴奋时而沮丧的神情……其实,当教师愿意发自内心成为幼儿的朋友,静静站在幼儿身边,用心看、用心听……就能看到一个个真实、活泼、发展中的幼儿。

    如何才能看得全、看得准呢?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提升“会看、巧记、慧听、善思”的能力。

    第一,会看。要想实现科学观察,教师在观察前就要制订清晰的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目标、对象及场域。观察中,找一个足够近的地方,能看到和听到幼儿,而又不打扰他们正在开展的活动。站定位置后,要告诉自己身在心在,全身心投入观察,听幼儿的语言,还要关注幼儿的表情、动作、神态等,看的过程中要专注、坚持、细心,让幼儿有安全感。教师在日常观察中可以秉持两全原则: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面向个体的全面发展,兼顾优势智能和当下情绪。

    第二,巧记。教师在采集信息时,最基础的原则就是白描,客观记录幼儿的言行举止,且尽可能记得具体。要关注观察记录方式的多元化,如利用文本记录、录音录像、手机备忘录等信息化手段;还有幼儿的打卡、图谱表征等。同时,教师要注意积累记录符号,提高速记能力。

    第三,慧听。在听幼儿的话语时,不要随意干扰幼儿。在与幼儿对话时,不要带有任何导向性。当幼儿和教师对话时,教师要放下手头的事,看着幼儿,入心入情,听幼儿描述。

    第四,善思。教师还要学会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看到幼儿发展的起点、挑战点,依据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判断幼儿当下的经验,寻找相匹配的理论或常模。

    如何“解读”幼儿

    一名男教师分享了一个故事:两个女孩手握彩带走到男教师面前,指了指美工区垂下的麻花状装饰条,请求教师教她们编织。男教师非常为难,直接告诉她们:“我不会,你们去找吴老师,她编得很好。”两个女孩听完,一脸认真地说:“王老师,你难道不是老师吗?”她俩叹了口气,失望地离开了……

    故事很简单,但幼儿的需求仅仅是请老师帮忙编个装饰条吗?“解读”意味着要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两个女孩需要的是由教师陪着,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由教师陪着,即使不能给幼儿具体的方法,也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解读”应该是教师用所有感官去感受幼儿的一切,并对这些信息动态地作出分析、判断,进而去理解幼儿的感受、兴趣、经验及可能的需要。教师要试着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用心去看、去听、去聊、去感受。

    精准解读要做到四点:一是了解幼儿的意图、感受。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回顾视频,客观描述看到的行为,听幼儿说说他们在做什么,是怎么想的。也可以让幼儿和同伴一起看视频,了解相同年龄段幼儿的想法,综合此年龄段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二是发现幼儿的挑战点。教师可亲自体验游戏玩法,感受活动带来的身心体验及活动的难点和关键经验。比如,为了更好地分析幼儿在玩攀爬器械时的发展经验,教师可以自己先去爬,感受难点和挑战点。当教师爬到顶时就会发现,除了攀爬技能,登高的恐惧也是幼儿面临的挑战。

    三是明白幼儿需求背后的心理机制或发展动因。要想精准判断幼儿的需求,教师要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敏感期等有全面的认识。只有看透、看准幼儿心理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作出判断。比如同样是分离焦虑,不同幼儿就有不同的情况。如果教师能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安全依恋理论来分析,就可能较准确地判断幼儿焦虑的原因。

    四是清楚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独特点。解读幼儿,有个常用的方法是参照常模分析,即看看同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表现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想的。比如针对“争着排第一”的现象,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要争着排第一。这时就会发现,有的幼儿觉得可以离教师近,有的说可以看得清楚,有的就是想当第一……结合常模来进行参照,能帮助教师很好地分析幼儿的特点。

    怎样“支持”幼儿

    有温度的观察,不仅要求教师用心去看、去听,也要求教师去思考、去分析,解释看到与听到的,建构并赋予其教育意义,更要求教师依据解读找到支持策略,以学定教,因人施教。

    以某次大班幼儿沙水游戏“寻宝”为例。沙水池中,萌萌大声说:“我找到了一个小海螺!”贝贝也喊:“看,贝壳!”她们的叫喊声,吸引了其他孩子,大家纷纷在沙中寻找“宝贝”。轩轩找到了石头,晶晶一直努力寻找,却没有收获,特别难过……

    为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并有效支持幼儿游戏的推进,教师做了两件事。第一,持续观察,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在该区域的行为信息,特别是游戏兴趣及游戏结果。第二,师幼对话,以20名大班幼儿为样本,通过问答式的对话,了解幼儿对相关问题的兴趣和基础经验。

    教师提问:今天你们找到宝贝了吗?找到了哪些宝贝?在哪里找到的?想要找到更多宝贝,可以怎么做?

    对话结果显示:没找到的有12人,有收获的有8人,其中3人找到1个,最多的找到9个,有贝壳、小海螺、海洋球等。有的是在攀爬架附近的沙子里挖到的,有的是在轮胎下面的沙子里找到的……

    围绕怎样可以找到更多宝贝的问题,有收获的8个孩子提出:“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合作找;在找到宝贝的地方,大家分头找,还可以比赛……”没找到的12个孩子则表示:“我们去他们找到的地方挖一挖,还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就跟玩寻宝地图一样……”

    于是,教师做了两点支持。第一,材料投放。根据幼儿需求,投放不同难易程度的地图,让幼儿主动与地图互动。其间,教师更加关注幼儿在使用地图时的前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第二,时空支持。教师退到幼儿背后,让幼儿有足够的自主游戏体验时间和机会,并持续观察每个幼儿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发展过程。

    日常实践中,教师主要的支持跟进策略有五种:自身行为的调整(站位、路线、语言、角色等);观察后的分享交流(经验共享、问题共解);相关活动场域环境和材料的微调整(务必具体化、可视化);利用群体的智慧开展“有图有真相”的案例研讨;家园围绕具体观察案例开展微互动……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我园通过“观察—解读—支持”循环系统的研究深刻体悟到,观察的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更靠近幼儿,探秘童心。观察的能力可以通过沉浸式实践得到锻炼和提升,但掌握观察背后的教育艺术,需要教师站稳儿童立场,有“把脉”的意识与“支持”的能力。在任何场域中,都要优先了解幼儿当下处于什么水平,可能的发展点在哪里,进而思考适宜支持的切入点。如此,教师才能借力观察实现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从而以有意义的眼光和行为支持幼儿发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