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赛道 抢占制高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上海市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也已启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成为新增试点单位,每家单位每年将获得1000万元资助,持续5年,围绕“双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做原创性的科学探索。

    要勇闯“无人区”、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前提。如何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真正点燃“核爆点”?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原有科研处的基础上整合成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并设立前沿创新、先进产业技术、先进技术与装备3个研究院和学术发展与成果、科研质量管理、地方科研合作3个管理处,“1+6”合署办公全方位提升创新策源对接组织能力。

    “高校科研工作要适应科技策源组织思维和模式的变化,在现有自由探索的基础上,提升从国家和市场创新需求角度研究、组织和凝练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副处长韩海波介绍,近年来,该校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策源,与世界顶尖杂志《科学》合作,面向全球共同发布125个科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还积极探索企业“悬榜出题”、高校“揭榜答题”的产业创新需求牵引的问题策源模式。

    “学校给予青年科研人员科研问题的选择权,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并给予可持续的资源平台支持,帮助青年学者迅速构建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科研成果考核注重科研水平而非成果数量。”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发展处副处长王绛介绍,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常任教授制,不仅有效支撑和保护了基础研究,也吸引了一批海外高水平科研人才带着问题集聚而来。

    拆除“篱笆墙”,打通“最后一公里”

    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王宇晗牵头,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的“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双五轴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项目被授予2022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镜像铣是一款数控机床,用于解决航空航天大型柔性曲面零件等的加工难题。在王宇晗团队研发成功之前,全球仅有两个研究团队掌握这一技术,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

    2007年,王宇晗等5位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博士决定共同创建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市场产品,解决“临门一脚”的问题。

    “这些年,我一直处于离岗创业状态,是交大和政府的支持推动这些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王宇晗说,创业的路上困难重重,学校和政府一路助力。

    创业初始,公司举步维艰,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给予了专项经费支持;高端制造装备加工需要高标准重装大厂房,闵行莘庄工业区提供了便利;团队人手严重不足,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将自己的团队成员“借”给他用。

    经过16年的努力,拓璞公司研制出全球尺寸最大的12米卧式双五轴镜像铣装备,空间精度比国际最高水平提升了一倍。镜像铣技术及装备的突破,不仅有力支撑了我国大飞机和空间探索事业的发展,更对中国制造走向高端意义重大。

    近年来,上海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和赋权改革试点工作,着力在制度层面打破藩篱,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开辟绿色通道。

    至今,王宇晗带领的项目团队获得发明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1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每年也都会有不少交大学子来到拓璞公司实习上课。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上海市科委、市教委、闵行区政府等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将“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规划拓宽至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大零号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原始创新成果,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支撑,设置成果转化区、开放创新区以及辐射区等,为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发展提供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

    对标世界级科创湾区,到2035年“大零号湾”将形成万亿元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这里将诞生越来越多像拓璞这样的科技创新企业。

    作为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由校、地、企三方协同建设的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也正在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推动杨浦和嘉定两个千亿元级“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形成。

    在上海科技大学,与数十家医院广泛合作的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也迎来了成立两周年。采取“从实验室到病房”“从病房到实验室”的双向循环研究模式,学校与市级医院合作项目总数从2021年约50项增长到2022年的100项,一系列合作临床科研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关于疾病机制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个新药研究进入临床试验。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教委围绕上海“3+6”重点产业布局建设4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以国家重大任务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协同创新也在引领着教育的变革。聚焦人才培养主责主业,上海各高校主动求变,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光靠企业做不了,光靠学校做不到,光靠政府做不成,要着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衔接、深度融合,打造政—校—企合作共赢新生态。”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在该校日前举行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成立仪式上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