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最好的自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副校长陈国强谈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言 宏

陈国强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并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等奖励和荣誉。60后的他,被学生称为“强哥”,深受学生喜爱。

峰会现场,面对记者就如何培养未来青年科学家的问题,陈国强快人快语:“想成为优秀科学家需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永远‘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爱’。”

“要成为科学家首先需要有定力。”陈国强说,教师要少些功利、浮躁,真正以自己的创新实践带动人才培养。每一个科研成果的获得,都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学生耳濡目染,就能学习导师的科学家精神。“爱上科学,就是一生一世。不矜名,不计利。”

在陈国强看来,“科学家需要担当,需要有大爱仁心”。大学学习不是中学学习的简单延伸。精神气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投射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在日常心态中,更落实在社会责任里。他认为,年轻科学家在志存高远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保健,提升心理素质,既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总想“C位出道”,也不必妄自菲薄,总说“我不如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若想有远大前程,需要奋力打造实力,也需要修身养气、心胸宽广。

谈到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陈国强说:“需要改革教育培养体系。”他认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存课程设置呈现出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等弊端;以灌输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以考试为导向的“记忆式学习”难以撼动。以培养社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形成式学习”和以创新为目的的“转化式学习”,尤其着重于从死记硬背式学习转化为整合信息用于决策,从为专业文凭而学习转化为获取核心能力,从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教育转化为借鉴全球经验。他以医学人才培养为例,按目前体系培养出来的医学卫生人才往往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学生毕业甚至在完成住院医生规培后,岗位胜任力依然难以与病人和人群需求相匹配,更不要说未来更好的发展。

陈国强认为,从需要具备时代适应性来看,人才培养应有新内涵,即需要强化全球协同创新与交流,适应新技术革命,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各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医学为例,应促进学生形成以医学为核心的,与理化、工程、信息、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医+X”新医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在他看来,“通史懂法、专博相济、求真求善”应是医学生的培育方向,其实也是未来青年科学家的培育方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