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史铸师魂 “五力”融合强师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豫章师范学院肇始于1908年创建的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1940年教育家陈鹤琴创办的全国首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入。115年来,学校培育了陈赞贤、刘和珍等40余位革命先烈和傅抱石、喻宜萱、曾炯等一大批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杰出校友。百余年来,学校扎根赣鄱大地,矢志不渝守初心、执着坚定担使命、坚持不懈育良师,走出了一条独具豫章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之路。

    筚路蓝缕 坚守教师教育发展定力

    115年来,学校数易校名、几迁校址,办好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绵延赓续,形成了“厚德博学 崇真重行”的校训精神,为江西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师范立校“不动摇”。“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1908年,江西省首所师范学校,即学校的前身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因时而生。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毫不动摇地擎起江西师范教育的明灯。建立初期,学校便激荡着一代教育先辈矢志不渝的师范教育情怀,师范的底色深深烙刻在学校发展的血脉之中。

    弦歌相继“不松劲”。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承先辈之志,无论学校的名称、校址如何变化,立校初心从未改变,办好教师教育的步伐从未停歇,奋力实现了三级师范的逐级跨越。波澜壮阔的师范教育实践,为这所百年师范学府涵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优秀教师,为江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凝铸特色“不一般”。近年来,学校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三大领域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凝练形成了特色品牌。其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红色师魂 激发师范生教书育人的内驱力

    学校秉持“红色引领、文化浸润、楷模示范、实践体悟”的育人传统和“续红脉、铸红烛、育红才”的理念,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校史写进校园、把校友当作教材、把校园变成课堂,探索出一条以红色血脉“铸师魂、强师德、育红才”的创新之路。

    挖掘好红色校史。把校史、校友写进教材,编辑出版《红色记忆——豫章师范学院红色基因谱》《百年师范——老学府 新故事》《江西省立一师校史考证》等校本教材,编创音舞诗画剧《1921·豫章那个班》、校史剧《点亮信仰之光》等在全校演播。

    利用好红色校史。一是开设“红色课程”,如“刘和珍与青年大学生”“陈赞贤与工人运动”“冯任与共产党人的初心”等专题思政课。二是打造“红色课堂”,如“豫章讲堂”“抱石讲堂”“和珍学堂”,邀请革命先烈后代、优秀校友共同讲好百年红色校史,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三是构筑“红色场馆”,将百年校史元素融入校园,建有赞贤广场、和珍广场、抱石纪念馆、陈鹤琴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每年开展“红色校园行”主题活动。四是建造“红色楼宇”,建有“抱石楼”“鹤琴楼”“宜萱楼”等教学功能楼和“厚德楼”“崇真楼”“重行楼”等学生宿舍,营造厚重的“红色学府、百年师范”文化育人氛围。五是铺设“红色道路”,以校史、校训、校风、校友名字命名路牌,如豫章大道、经燕路、正茂路等,让师生时时处处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

    践行好红色师魂。经过长期实践,学校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易艳丹、江西省中小学“优秀校长”罗秘华、“南昌市优秀校长”高小梅、“江西省最美教师”喻琴、“最美南昌教育人物”左文玲等。10年来,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特色鲜明,先后获得江西省首届“文明校园”、全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等荣誉。

    创构体系 夯实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实践力

    学校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OBE教学模式,全方位构建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锤炼师范生实践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锚定“一践行三学会”的素质要求,构建能力导向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融入师德教育元素,引导师范生坚定从教理想、涵养教育情怀、立志做“四有”好老师;全面强化班级管理等课程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三习”贯通实践,锻炼师范生的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能力;联通教育科研课程和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践课程,在课程各模块中设置选修课,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校重点建设教师教育一流“金课”,近年来,教师教育课程获评国家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30门,教师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地方高校正高组一等奖,3支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获评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

    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实施师范生“三个五”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即:在大一和大二完成“五个一”练习——每周完成一幅毛笔字、一幅硬笔字、一板粉笔字、一段普通话、一幅简笔画,在大三达到“五提升”目标——提升课件制作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大四获得“五课”能力——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能力。实施路径上,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建强、上好实践实训课,课外打造特色专业社会实践、品牌社团活动,每年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双管齐下”,促进训练计划目标的实现。

    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在校内,建设“1+3”的师范生技能实训基地。“1”即公共的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3”即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三个专业实训中心,涵盖师德教育、微格教学、书写技能、语言表达、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科创、艺术技能、教学教研、教玩具制作、特殊儿童评估、康复训练等各个功能模块,依托感知交互、仿真实验等新技术新设备,打造生动、直观的技能实训新课堂,服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反思和研讨。在校外,与地方相关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幼儿园共建实践基地,全面满足师范生专业见习、实习和研习需求。

    重构模式 激活师范人才培养的创新力

    学校坚持“立德为先,能力为重,素养全面”的师范生培养理念,“五育并举”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以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

    创新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打造“豫章社彩”编导演综合活动、“五色之光”志愿服务项目、大学生读书节活动、“同”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隆重举办体育文化节和抱石美育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让体育、美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1+2+3+4”劳动教育体系,即:“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一个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劳动教育手册》“两个依托”,领导队伍率先垂范、教师队伍以身作则、学生队伍朋辈互助“三支队伍”,日常生活劳动有标准、公益服务劳动有体系、专业技能劳动有方向、创新创业劳动有特色“四个要求”。体系化锤炼品格的劳动教育取得明显效果,2022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教育示范校。

    创新特殊教育真实情境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秉持“培养以爱之名扎根老区的优秀特教人”理念,构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讲授+示范+躬行”的多途径、递进式专业思政,重构“教育+康复+融合”的全科型、复合式课程体系,开展“体验+案例+问题”的多样化、整体性教学改革,推行“观摩+助教+顶岗”的全学程、浸润式实践教学,打造“高校+行业+残疾人”的多元化、“双肩挑”教学团队,让学生“因懂而爱,因爱而坚守,因坚守而成就”,扎根老区,奉献特教事业。毕业生张俐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璐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创新小学教育“德能艺并重”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以“修师德、强师能、精师艺”为主线,以协同育人为路径,构建“德能艺”三维并重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生依据自身优势和兴趣在主教学科中选择文综模块或理综模块学习,在兼教学科中三选一(音乐、体育或美术),完善了“主教+兼教”的个性化培养,师范生以教育兴赣为己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创新学前教育“四融合六注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构建“四融合六注重”人才培养模式: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与做,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校与(幼儿)园;注重“双师”共同教学,注重师德养成,注重理实融合,注重实践取向,注重协同育人,注重多元评价。改革成果获省教学成果奖,多门课程获评国家、省级一流课程。

    发挥优势 彰显师范办学的服务力

    学校以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全方位、多途径、多领域为地方教育发展助力。

    全方位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开辟了“大学文化、小学(幼儿园)文章”的附属教育集团管理模式,先后合作开办了2所附属小学、2所附属幼儿园和1所附属特殊教育学校,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了豫章力量。小学教育学院推动师范生团队走进小学,多样化赋能“双减”课后服务。音体美专业定期选派志愿者到乡村学校支教。体育学院积极承办地方体育升学考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