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低能儿”现象引发热议 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从娃娃做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最近,不少小学教师在网上吐槽,很多小学生甚至是高年级学生不会系鞋带,生活自理能力堪忧。事实上,像系鞋带之类的基本生活技能在幼儿时期就理应具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在3~4岁就应会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他人帮助下能够穿脱衣服或鞋袜;4~5岁就能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5~6岁便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等。然而,目前许多家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导致大量“高分低能儿”走向社会。针对此,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幼儿园,和教师们一起探讨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做法。

从“我不会”到“我也会”——

教师巧设平台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不能自己吃饭、不会穿衣服、不整理玩具……前不久,面对孩子们的种种“我不会”,武义县柳城幼儿园教师潘晶晶随机抽取了该园大、中、小班各30人共计90名幼儿家长,做了一项关于家庭生活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随后,她还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对在园幼儿的自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观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孩子们洗手、如厕、进餐、穿脱衣服、入睡等生活自理情况并不乐观,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她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调查数据,小班仅有40%的幼儿能自己洗手和自主进餐,20%的幼儿会自己脱衣服;而中、大班还有一半左右的孩子穿脱衣服存在困难,如不会穿套衫、扣纽扣、拉拉链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潘晶晶设计了相应策略让孩子从“我不会”变成“我也会”。如鉴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她利用简单的图示和标识,再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辅助幼儿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针对中班幼儿,她采用游戏法、体验法、竞赛评价法等方式,让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大班幼儿,她在观察了解幼儿之间具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讲解、演示等针对性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两次教育就能够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江山市凤林镇政棠幼儿园园长徐衰英认为,除了丰富有效的策略,教师还要坚持不懈地在幼儿园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

杭州市欣禾实验幼儿园教师陈安安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例如,在班级中,她根据喝水、午餐、盥洗、如厕等环节创设了“不言而语”的环境,转而由环境来提醒孩子“该怎么做”,并告诉孩子“为什么做”。再如,她针对本班幼儿动手能力低、小肌肉群发展弱的现状,在区角中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创设区域游戏“编织小能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她举例说:“教师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自主空间,进而提高其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能力。如午睡起床后,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可以与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合作学习叠被子。”

从“包办”到“放手”——

引导家长重视培养自理能力

“不知从哪一年起,孩子们的鞋子几乎都不用系鞋带了,统一都是雌雄扣的款式。家长们用这样的方式避免孩子系鞋带的麻烦。于是,本来5岁就会的生活技能,孩子们直到进入小学后也没能学会。”杭州市依江幼儿园园长刘韵坦言,“如今,很多家长认为这些所谓的‘小事儿’并不重要,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她告诉记者,该园平时通过家长沙龙的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倡导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杭州市紫阳幼儿园教师蒋业拥有多年做班主任的经验,她分析,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累”;另一方面是家长怕麻烦,想要“节省”时间。“尤其是家里有许多成人看管儿童的家庭,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的生活技能往往一回到家就又全部‘系统重置’了。因此,想要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要从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手。”在她看来,教师有责任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早在孩子小班入园之前,她就在家访时向家长提出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而让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缓冲和准备的时间。入园后,她通过家长会、日常家访、每日接待沟通等方式,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园的表现,让家长真正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谁都不能剥夺孩子变能干的权利,我们试着当一个‘懒老师’‘懒家长’又何妨?”义乌市国贸幼儿园教师方笑娟建议,寒假快到了,家长在家里一定要多给孩子机会去锻炼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扔垃圾、铺被子、整理玩具、叠衣服等。如此一来,既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