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乡村美育更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言 宏

1月14日下午,缙云县新建小学的美术教室里不时传出学生们的笑声,年轻的漫画家沈一帆用动漫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为孩子们展现出江浙一带乡村徽派建筑之美,并带着他们画出心中的美。每个看到《小鱼灯》AR绘本的孩子,都爱上了徽派建筑,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

“乡村有自己的美,要让孩子懂得发现美,发现乡村独特的美。如何让孩子发现,并且热爱上这些属于乡村的美,在我看来是当代乡村美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沈一帆说。有这样想法的教育工作者很多,如何改变乡村美育成了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

重新认识乡村美育价值

让乡村孩子对家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很多专家看来,乡村儿童绘画作品往往具有不可企及的原生美,但是孩子、家长、教师却对这些作品认同度不高,如何让乡村儿童的绘画作品得到更多社会认同?这需要改变参照系和评价标准。

美,不仅仅来自素描水彩这些美术基本功,更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身边的花朵有着不同的颜色,启发着我们对于色彩的感受;不同的车辆,或硬朗或圆润,启发着我们对于造型的理解。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美,这些美不仅存在于乡村绘画作品上,还体现在当地服装装饰、建筑雕塑上。这些美是当地人多年来对自然美的提炼,是他们多年来对于生活美认识的智慧结晶。当然,不是所有孩子天生对于美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作为美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正是帮助孩子去发现美。

目前,城市文明强势碾压乡村文明,城市审美压倒传统乡村审美的现象随之而来。但事实上,乡村审美有其独特性,城市审美和乡村审美并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都有其存在价值。它们是独立独特的两个体系,理想的状态是互相融合,达不到的时候,也不能让乡村的美育评价标准跟城市一样。

“我们的评价体系应该要改变,否则对乡村不公平。”很多美育专家说。乡村美育具有特殊性,评判标准不可以跟着城市走。作为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可能会从各种现代建筑、机械、车辆中获得美的体验。而对于乡村美育者来说,大自然、古建筑,甚至于农田,都是帮助他们引导学生提高美术修养的得力助手。可能有不少乡村孩子憧憬着大城市的美好,觉得城市中处处充满着美。但这种美好往往来自于城市的强势包装或展现。因此,乡村应该向大城市学习如何展现自己的美。

针对乡村被称为美育洼地的说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高文认为,城市和乡村的美育其实是一种互补关系,每个乡村孩子、每所乡村学校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是那些孩子最熟悉最亲近的,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反而不知道。如果每个地方把当地地域色彩、人文资源和材料都动用起来,即调动了自己独特甚至唯一性的东西,然后结合先进的理念来创作,进而推广,都会形成美育特色,也就是地域特色。“如果解决好这点,我认为乡村美育洼地是不存在的。”高文说。

政府或者有关机构可以通过出版具有当地艺术特色的书籍,利用视频、网站等对乡村美育进行包装,借用动漫等当代孩子们热爱的形式,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发现美、了解美、爱上美的环境。“乡村美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乡村的孩子们拥有对家乡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出现,也来自于当地对自身具有的美的包装和展现。

乡村本土教育力量的成长是乡村美育生态发展的核心。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叶云龙就觉得乡村教师是乡村美育的核心,需要建立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来引领和支持乡村美育工作者,让他们真正改变理念,更理解孩子,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要让人们看到乡村美育创新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乡村美育需要改变

革新课堂,引进资源,用美育活动唤醒学生的内在激情和创造力

毋庸讳言,目前乡村美育还不尽如人意,需要改变,那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努力呢?在采访中,大家都认为培养一批热爱乡村且有专业素质的教师和校长是乡村美育的基础。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提出最有效的三条途径。一是要改变原来只简单临摹、视唱而缺少美育创造的课堂教学,用美育活动唤醒学生内在激情和创造力,让学生被看见、被肯定。二是利用乡村资源就地取材进行美育,让学生记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三是引进外界资源,让专家学者、美育志愿者、公益组织走进乡村,提高乡村美育水平。

麻编是缙云县坑沿村的传统手工艺。走进缙云县坑沿小学,记者被走廊上一排排麻编、绳编作品所吸引,有变形夸张的碗筷,有天外的宇宙飞船,有未来的家园,虽然质朴却很有想象力。“这是我做的”“那是我编的”一群学生开心地跑过来一边指着作品,一边对记者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潘珣说:“农村的孩子很有创造力,只要给他们机会。这样的展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需要被看见、被肯定,教师要用课堂和活动唤醒学生的内在激情和创造力。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美术教研员李方说,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应该越来越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在教的时候更侧重:“这个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吗?学生学的过程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媒介材质,能够更好地传递、呈现心中对它的理解?”乡村儿童更亲近自然,他们有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教师一定要遵循、尊重孩子的这些特点,教育才会出彩。教师和孩子共同快乐地成长,是教育的根本。

从另一个角度说,乡村教师需要更自信地运用身边的资源。省教育厅曾组织了一批乡村教师到中国美院培训,其中有一位乡村教师从教的地方特别偏僻,他觉得除了竹林没什么风景,美育资源不足。高文告诉他,当地的竹林就是很好的写生地。“他说,我不会写生啊。我说,你让孩子照着最美的自然去写生。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后来这位老师真的就这样做了,把孩子带到竹林去写生,画出来的东西非常精彩。”高文欣喜地说。

城市和乡村美育有时候其实没有那么大的隔阂,只要教师有现代理念,珍惜城市、乡村不同的美,从其中找到美的元素,引导学生表现出来,就是好的题材。在义乌市后宅中学,记者看到4个大大的美术教室,展示了许多师生作品。每个教室主题不同,有变幻莫测的沙画,有名为“流动的色彩”的丙烯彩画,有改良的农民画,有传统的书法,这几种艺术实践的背后是4位快乐的美术教师和她们带领着“玩嗨了”的一帮学生。“流动的色彩”这种新型的画法也被专家认可,开发者陈凌佼老师被邀请在全省美术教育的研讨会上开过公开课,做过发言。“‘流动的色彩’可以表现乡村景色,也可以表现后现代人的情绪,美本身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差别。”陈凌佼告诉记者。

让孩子热爱家乡、传承文化是乡村美育的另一项功能。2017年,偏僻的保安小学成为江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保安校区,学校开办了民谣馆,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这块热土的味道、声音和文化,希望他们长大后不管走多远,回来都“乡音无改”。学校集合教师、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学生,一起录制江山民谣的语音材料,上传到每个班级的多媒体设备里,学生可以随时跟着学。学校教师还编排了许多节目,传上网络。学校曾在2018年春节期间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利用手机录音或者摄像向家长征集江山民谣。“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不少课堂内学不到的东西,让他们对美、对乡情有了新的诠释。”江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杨根法说:“留守是为了成长,乡愁是农村孩子成长路上的财富。”

“乡村美育处于弱势,如何通过精准的支教、帮扶,促使城乡美育的均衡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缙云县教育局副局长吴丽明说,引入公益组织或者借助热心人士的帮助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2018年3月,“看见彩虹——乡村美育”公益项目在常山县10所乡村小学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美育课程”共创探索。尝试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结合乡土美育元素,使从前单调的课堂丰富活跃起来。项目期待通过和乡村美术教师协作共创,摸索出一套具有现代美育认知和乡土特质的乡土美育课程。课程实施以来,项目教师的教育热情被明显激发,课堂教学呈现出过去未曾有过的活力,产生了近2000件儿童原生态的作品。它们生长自每一个孩子最个性、最原始的情感,根植于师生对常山乡土文化的深度了解和接触,表达了孩子们的个人情绪、乡土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2018年11月1日,常山县的乡村美术教师、省市县的美术教研员、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地方美术工作者、常山县教育局代表等30余人来到白石镇中心小学观摩了该校教师姜昱的美术课,讨论如何“发现乡村孩子的创造力”。常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符水禄说,公益基金会聚焦于教育的薄弱环节——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的美育,并做了实实在在的落地服务,让人很赞赏。

叶云龙认为,基金会与外界可以多一些连接,如跟衢州市美术家协会合力策划乡村美术展览,借机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引领儿童美育发展。这样,公益组织、学校、协会、政府可以整合资源,对乡村美育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美育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认为,乡村美育的推进一定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这才是乡村美育改变的最大动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