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文化遗产助力文学史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体,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学研究的多重价值,呈现出多样、活态、直观、立体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文学史教学的重要辅助资源,进一步丰富和优化课堂教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积极将之引入文学史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交叉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克勤克俭的良好生活态度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丰富文学史教学形式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包括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特产、农业文献、农业风俗等方面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接触较多、比较熟悉、可资利用的一种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文学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图片、视频等数字化方式扩展学习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知识点,而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史,了解田园诗、农事诗等重要文学题材的渊源流变。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广泛、功能丰富、可持续利用,为学院的文学教学提供了充足而新鲜的资源。学院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入文学教学课堂,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通过数字化手段或者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农业博物馆、展览馆,不仅可以丰富传统教学形式,也将大大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同时可以鼓励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学生“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振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文学史教学内容

    文学史课堂上,学院师生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解读和研讨,逐渐形成对具体文学现象、文学史的认识和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上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而文学同样具有历史性,二者的共同点既有利于师生将之结合起来加以比较,也要求师生具有“史”的思维与眼光。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其复合特点和多功能性从多方面综合反映了我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而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体文学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以独特而高超的艺术形式记录和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点滴进步与稳步发展。因此,在文学史教学中充分吸收和巧妙运用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文学史教学内容。在农林类大中专院校落实这一点,尤为可贵。学院和教师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就近参观考察所在地区的农业博物馆、展览馆和得到国家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强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

    在文学史教学中,学院将具体时期的文学发展流变与相应的农业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晴雨表”,可以有效反映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具体细节和实证材料,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学习视野、培养发散思维,也有助于分析和理解具体文学现象、文学题材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文学研究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渐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因而教师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期相得益彰。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的显著特点,将之纳入文学课堂,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献收集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突出体现。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业文化遗产与事关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体古代文学作品共生于传统农业社会,两者之间有无关系、存在何种关系、为何会如此、现有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与可开拓空间等问题,都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教师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之与农业文化遗产相结合,必将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探索能力。

    其次,文献的收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农业文献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大量农业文献尚待进一步系统整理,尤其是相关理论性纸质文献。在实际的文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文献的能力,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再者,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和多功能性与文学作品的综合色彩都要求研究者具有开放性思维及交叉研究的意识。教师将农业文化遗产引入文学课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还可以有效拓宽学术视野,充实课堂内容,提高综合素养。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在“农”,文学的核心在“文”,二者的结合与融通是“大文学观”和“大农业观”的具体体现,契合科学研究迈向综合性的时代趋势。

    增强学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和积极保护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学院把农业文化遗产引入文学课堂,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传统农业社会的科学认识和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有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学院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自主学习,学生逐步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和所处现状,加深自身对农业文化遗产与文学之间的科学认识,对其多重价值和重要性有更为系统、全面的了解,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也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与文学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探索空间,积极将之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资源加以科学利用,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氛围,又拓展了学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交叉研究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姜高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