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成败取决于 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祖庆

几个月前,教育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发了第N号“减负”令。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期间,就“减负”这个话题,说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话——

“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如果今天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会不高兴的。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手。

切莫欢欣鼓舞。我们需要深入追问的是:“减负”这件事,部长说了,真的管用吗?

有中高、高考在,激烈的竞争就会在;激烈竞争在,沉重的负担便会在。

即便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减负”了,家长依然会给学生增负。

学生过重负担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追根溯源,在于当下中国优质就业岗位远远少于就业人口。于是,让孩子挤进名校,成了大多数家长的不二选择。挤进名校,意味着站在择业制高点,可以找到相对好的职业——地位高、收入高。本人没有歧视任何职业的意思,但不同职业之间待遇与地位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钱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早早地让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免除中考高考之苦。

所谓负担重的,是大部分中产阶级和底层劳动者的孩子。这部分家长最为焦虑,拼起跑线,拼中考高考,导致中考高考竞争惨烈。应试的重心,也逐渐下移到了小学、幼儿园。

所以说,负担的源头,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急需改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环境。

什么时候负担会真正减下来?当金领、白领、蓝领之间的社会层级和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医疗保障等差距不再那么大,家长就不会再让孩子拼命往名校挤。像一些发达国家,蓝领的工资可能比金领、白领高。这样高中就进行分流:学习有潜力的,继续深造;学习潜力不大的,尽早进入职业院校,毕业后直接工作。考试压力和学习负担,自然就相对降低了。

一句话,民众没有太大的生存焦虑,无论读什么学校,都有比较好的出路时,中考高考压力就会减轻,沉重的负担也自然减下来了。

在现在这个阶段,全面“减负”,很可能是一句空话。那么,是否意味着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就无所作为呢?

也不尽然。大家一起努力,总会见到一定效果的。

先说说地方政府。

我认为,“减负”最关键的一环,不在教育部门而在地方政府。在大环境以及高考制度无法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直接决定“减负”能否执行得下去。

很多时候,地方政府直接给区、市教育局下达中考高考成绩指标,教育局领导不得不把指标压到校长身上,校长再把压力转到教师身上,教师呢?自然把压力转给学生。负担,就是这样层层压下来的。

首先,地方政府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不是只把升学率当作政绩,而是把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当作政绩,就不会给教育主管部门下达升学指标。过重的负担,也许会有所缓解。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政策。很多时候,政府为了扶持民办中学,给民办中学以太大的招生自主权——少量招收本地学生(一般以摇号进入),大量跨区域招生,导致僧多粥少,人心惶惶。

优质中学永远无法满足求学人口,于是不少学生挑灯夜读,悬梁刺股,学习负担自然增加了。

政府要扶持和鼓励企业家公益办学,而不是把学校当成企业来办。如果政府对民办初中、高中招生权进行控制——比如,划定一个比例,大部分学生必须招本学区的;一小部分名额面向本县(区)其他学区,但不得跨县(区)招生。这样一来,激烈的竞争态势自然会平息下来。

再次,政府要对各种“进校园”进行严格控制。当前的负担,很多是非学习负担。太多部门都认为自己很重要,都要“从娃娃抓起”,这就导致娃娃们疲于应付。宝宝很疲倦,需要静一静。地方政府要建立各类“进校园”以及“征文”“竞赛”等活动的审批制度,把安静的校园还给师生。

上级政府部门要把“减负”政策落实与否,当作为官一任的重要政绩,而不是片面地只把高考中考成绩当作政绩来考核。对“减负”措施不落实,或执行不到位的行政领导,作降职或者调离处理。如此一来,谁敢顶风“增负”?之所以文件发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的负担不但没减,反而越来越严重,跟长期以来只有文件、没有配套的督评与监管体系,有很大关系。

再来说说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

首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校和校长的考核,不要把成绩提到过于重要的位置,注重综合考评,坚决杜绝变相给学校成绩排名次的做法。

其次,大幅度减少各类督查。尽量整合各类检查,减少对学校日常工作的干扰,减少不必要的“留痕”工程,让教师把时间真正花在专业上,而不是造假上。

再次,要确保让教师有教书时间。别让教师太多加入“下沉”“扶贫”“两创”“巡视”等活动。教师把自己班级的学生教好,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负责,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负责。

最后,不以一张试卷评判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监测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学业考评标准,以及学业负担与学业成绩正相关评估系统,对长期只靠压榨学生时间来换取分数的教师,坚决说不。

再来说说学校。

首先,要建立绿色的质量监管系统。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过程性指导,而不是单纯以考促改。要把质量调研当作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手段,而不是为了甄别教师工作的优劣。教出好成绩只是优秀教师的其中一条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教书这件事,有比提升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其次,学校要减少各类不必要的会议和各种检查。大幅度压缩开会时间,长会短开,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倡导智能化办公,提高办事效率,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研究教学,实现“减负”“提质”。另外,学校要最大限度减少可有可无的检查和种类繁多的表格,让教师不再疲于奔命。

再次,学校要减少各种浮躁的应景式活动。面对各类评比,校长要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敢于对各类评比和检查说不。学校,应该是静心育人的地方,而不是专门折腾人的地方。

正像杂文家吴非先生说的,只有学校真正静下来了,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否则,一切唯分数,一切唯荣誉,最终损害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损害的更是民族的前途。

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策与措施到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会紧跟而上。如此,即便大环境依然无法改观,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小环境的改造,让学生过重的负担有所缓解。

如是,“减负”也许真的有点希望,否则,它永远只是响彻云霄的口号。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怎么看“迎战总动员”?     下一篇:语文有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