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借力,丰富乡村学校教育资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林静远

日前,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青春志愿行 奉献新时代”浙江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11所高校与开化县林山乡国芯希望小学等11所农村中小学结对。这些高校将在农村学校开展“七彩假期”集中关爱服务活动,并依托“七彩小屋”等阵地,在寒暑假期间为农村学生提供学业辅导、文体活动指导等服务。

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这个问题如何破解?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国华表示:“当前农村学生物质上并不缺乏,缺少的是学习资源。像类似的高校与中小学结对的专项行动,应该更多开展,中小学也可以多挖掘社会资源,比如科技大篷车、博物馆等,多方借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科技大篷车、图书馆“开进”校园

“无形的力”“双曲面”“锥体上滚”……在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每年都有科技大篷车开进校园。该校有来自全国14个省的600名新居民子女,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学校借助湖州市科技协会和湖州市科技馆主办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科技世界。借助科技大篷车,学校开展了向阳花科技嘉年华活动,建造了科技馆和气象站,为学生开展科普探索提供了更多灵感。这几年,学校的“小气象站科普大课堂”等科研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学校也成了湖州市科普示范学校。

“农村学校远离城区,受安全因素等制约,组织学生走进城区体验实践相对困难。借助科技大篷车这些‘流动’资源,学校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也开阔了农村学生的视野。”不少受访的校长这样表示。

针对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整体匮乏的现象,我省农村中小学的“流动”图书馆项目也做得风生水起。学生在“流动”的图书馆里可以阅读到校园里不曾出现的课外书。在泰顺,你时常会看到一辆喷涂着“汽车图书馆”字样的中巴车穿行于乡间,每到一所农村学校,就吸引了众多学生。“汽车图书馆”是泰顺县教育局与该县图书馆为偏远乡村学生共同打造的,满载图书量约3000册,学生一次可借阅10本。3月15日,该车开进了该县雅阳镇松垟中心小学,为学生们送去了精神食粮。“学校的藏书数量虽然不少,但有些书籍年代久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长雷朝平说,“汽车图书馆”每月一次开进校园,不仅藏书量大,而且内容紧贴当下,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的书。

借“固定”资源开设课程受欢迎

深受学校欢迎的“流动”资源虽然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流”入校园的次数相对有限。因此,我省农村中小学校也借助一些固定的社会资源开设了相关拓展课程,让学生能定时定点学习。

每到周末,衢州柯城区新世纪学校中心亭校区的学生都会走进当地墩头文化礼堂学习。新世纪学校校长姜益群说:“城区学生在学习体艺上有很多资源,但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比不上他们。2015年,我们联合墩头村开设了‘放学来吧’,地点就在文化礼堂,邀请有才艺的退休教师发挥余热,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现在,文化礼堂里有3位银龄教师,分别教授学生二胡、书法等艺术类课程。

我省有的农村学校则和高校一起打造实践基地,聘请优秀大学生为学生开设社团。桐庐县江南初级中学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结对,开设了国旗护卫班、街舞、“魅力篆刻”等10余个社团,每周一次由大学生授课。

前不久,省教育厅和省旅游局认定省博物馆等54家单位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不少农村学校就借助博物馆等固定场馆开展深度的馆校合作,这些合作项目大多结合地方特色,做出了成效。

余姚市河姆渡镇中心小学早在1993年就开始和当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合作,双方联合培养了一批小讲解员。这几年,馆校合作进一步推进,结合国际博物馆日,双方举办了主题为“我是河姆渡小传人”等社会实践大课堂,开设了和河姆渡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该校大队辅导员任皇燕说:“依托博物馆这一资源,学生以不同形式体验起了古代人的农耕生活,有的学生还在附近的田螺山开展了模拟考古实践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