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安康学院长期以来扎根秦巴山区,深耕教师教育,恪守育人初心,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办学道路,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学校获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JS2022ZD015),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秉承师范教育优良办学传统

    全面推进师范专业建设

    教师教育是学校的办学之源,办好教师教育、为地方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范人才是学校的使命所在。“十三五”以来,学校明确提出“做强师范类专业、做精特色专业”的发展目标,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新时代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对标认证标准,坚持问题导向,抓“主线”、强“底线”,通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制定面向产出的教学大纲,开展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形成面向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

    学校现有师范类专业10个,其中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等5个师范专业获批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等14门师范专业课程获批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群教研室获批陕西省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入选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专项重点项目;凝练总结的师范生培养工作阶段性成果“情怀涵养、六双协同、双向贯通——山区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明晰师德涵养路径

    厚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理论引领、课堂明道、实践砺行、文化浸润、管理协同”的“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围绕培养师范生的践行师德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坚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校本课程融入、地方文化熏陶、榜样示范引领、教育实践养成”培养师范生教育情怀,不断强化师范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定师范生为乡村教育作贡献的精神以及服务意识,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乡土认同感,使师范生从内心愿意扎根乡村,振兴乡村教育

    3年来,学校50余支队伍、1000多名学生走进乡村开展实践活动,星火支教队、筑梦支教队与18个支教点建立合作关系,帮扶山区学生3000余名。每年70%以上的毕业论文聚焦乡村教育。截至目前,1.7万余名毕业生扎根基础教育一线,10余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骨干教师称号,30余人获省级劳模、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称号。

    实施“六双协同”项目

    创新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1个专业+1类地方政府部门+N个行业企业或中小学幼儿园”的“1+1+N”合作育人模式,实施“六双协同”项目,实现了各育人单位全方位立体化同向协作。不断强化校地、校校合作,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专业双负责人制、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双负责人制;校外名师与校内教师同堂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推行“双师课程”和“双导师制”;校内外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共同发展,推行教改项目“双主持人制”和教材(讲义)编写“双主编制”。

    学校与安康市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公费师范生培养,与汉滨区政府部门合作,将汉滨初级中学、汉滨小学、汉滨区幼儿园作为安康学院的附属学校,与平利县城关初级中学等单位共建“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1个,与地方中小学、幼儿园实行教师互聘、开展课题研究,立项“双负责人产学专业”21个、“双师课程”91门、“双主持人项目”36项、“双主编教材”10余部,50%以上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论文,形成校内、校外师资共同体、资源共同体,互学互鉴,协同培养。

    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共同支撑师范生培养

    学校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晰“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细化内容与形式。广泛开展乡村教育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制定“第二课堂”课表及成绩单,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及明确成绩认定,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成立学生诗社、戏剧社、文学创作社、演讲社、书法社等一系列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演讲比赛、创作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等多种“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艺术学院通过“第二课堂”全面实施“艺术人生引领工程”、“四团八队”建设、“文化艺术月”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创新“互联网+支教”方式,在共建学校和帮扶学校之间架起“联通桥”,一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未来教师,另一端是渴求知识的乡村学生,按照约定时间,双方准时“上线”,探索出一条运用网络“云课堂”教育帮扶的新路径,打破了线下支教活动的时空限制,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同时,实现了对参与师范生的师德修养、教育情怀、教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全方位锻炼,育人效果良好。

    贯通职前职后培养

    推动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共同发展

    学校推行师范生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双向贯通”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师范生对标优秀乡村教师标准,走进乡村各中小学课堂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实施“情境认知—技能训练—实践强化—素质养成”四年递进式教师职业能力训练,扎实历练;在职教师进入大学师范生课堂,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教育培训项目,提升乡村教师知识和能力。通过课堂交互平移,推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衔接共进。

    每年安排1500余名师范生前往乡村学校进行见习、实习、研习,开展乡村支教活动,引导师范生走进中小学课堂,促进师范生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引导师范生完成职业角色转化。通过中小幼在职教师进入大学课堂脱产进修研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累计培训乡村教师3.8万余人次,其中部分优秀学员已成为师范生情怀教育的典型案例、技能教育的导师。

    安康学院将继续坚守初心办教育,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根植秦巴山区,深耕师范教育,以培养优秀师范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师范类专业建设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朴 付争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