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活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如何教会孩子做现代中国人?”

“幼儿园课程怎么做到‘以儿童为中心’?”

“怎样在当下让‘活教育’活起来?”

……

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学前教育工作者齐聚宁波市象山县,参加“活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主题论坛,与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参会者认为,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于发展当代学前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建中国化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双语教学热”、幼儿园照搬海外学前教育理论等现象。“不少幼儿园以这些噱头来博取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可。也就是说,我们心底里还没有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周念丽指出,对于学前教育出现的这些风潮,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

周念丽曾对汉族、哈尼族、蒙古族以及侗族这4个民族的19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过抽样调查。她发现,孩子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普遍不高。“‘活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扎根中国社会,关注生活,浸润优秀文化。”她呼吁,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构建中国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帮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陈鹤琴将儿童期的意义归纳为两条,一是适应环境,发展能力;二是接收、传递、促进文化。”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外孙柯小卫分析,“活教育”理论中办园15条原则之一便是“要适应国情”。

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燕看来,“活教育”的目的论所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对当代构建中国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是一个良好的价值取向。

“‘做现代中国人’是幼儿园课程的终极目标。”周念丽补充说,“而做一个现代中国人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和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以及世界的眼光。”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上周,浙江省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三次研讨会在绍兴市上虞区举行。这次活动聚焦“课程的适宜探索和农村幼儿园课改”,在交流我省各区域及幼儿园课程建设情况的同时,分享了“上虞经验”。作为陈鹤琴的故乡,该区于2018年成立“活教育”课程改革联盟,以“活教育”理论为引领,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园本化建设。

陈鹤琴的课程论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对此,上虞区积极挖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城区幼儿园巧妙利用园所周边的环境,创设亲自然、可体验、能探究的活动场景;农村幼儿园则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生态性、多样性、挑战性的游戏场景,构建本土化的特色课程。例如,上虞区实验幼儿园引导幼儿开启环境资源的“探索之旅”,逐步形成了“自然、参与、和谐”课程理念下的“润慧课程”;上浦镇中心幼儿园引领幼儿爱生活、乐探究、善传承,开起了“泥玩课程”;东关街道中心幼儿园确立“亲自然、慧探究、乐创造”的课程目标,依托集种植园、动物园、果园、花园为一体的小农场,构建了“百味园课程”……

不仅是上虞,我省有许多幼儿园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把大自然、大社会当作是让幼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资源,是课程开发的基点之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王春燕说,“但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资源不能只盯着教材,也不能只局限于幼儿园内部。涉及儿童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指向儿童发展的资源都可以进入课程。”

做中教,做中学

走进以陈鹤琴命名的上虞区鹤琴幼儿园,这所占地40余亩的城区幼儿园却是一个能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生态园:园内小桥流水、山坡农场、竹林果园,处处是田园风光;大片的青草地,石砌的两座小山,“溪流”顺山坡而下穿过小木桥,流入水池;密密的竹林,竹楼长廊掩映其间,边上停泊着乌篷船……孩子们在这里嬉水、爬山、钻桥洞,每天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

依据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鹤琴幼儿园探索出了适宜于本园园情的“五指活动”园本课程。该园的课程旨在以做人为基点,以生活经验为载体,以幼儿的创新和实践为核心,培养健康、自主、乐学、探究、珍爱的快乐儿童,形成其完满的人格。作为该区“活教育”课改联盟的领头雁,该园先后开发了美术、表演、器乐等20余项特色课程。

过去15年,象山县海韵幼儿园基于“活教育”理念、基于儿童本位、基于地方文化,构建了“致善课程”。园长欧赛萍介绍,在课程实施中,该园遵循陈鹤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强调教师要追随生活和游戏中的儿童,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真正做到“让孩子有事可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