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高职衔接落地工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 周文涌

中高职衔接是国家教育构建和实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战略之一。“职教20条”提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构成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略,也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推进中高职衔接在制度方针上的一项顶层设计。

浙江省一直走在全国职教改革的前列。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推“五年一贯制”和“3+2”两种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中高职课程与教学衔接,取得了很多办学经验和实践范本。2018年浙江省正式启动中职与本科一体化(俗称“3+4”模式)培养试点招生,按照“一体化、职业性、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整合教学培养计划,整体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由本科高校牵头统筹制定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共同实施七年一体化职业教育,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浙江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又一项重大历史性突破,这一举措也符合“职教20条”提出的“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精神和要求。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17所,在校生66万人。近年来,通过职业教育“3+2”、五年一贯制等措施,已有超过30%的中职学生升入高校就读,到2022年,中职生升入高职以上的比例将超过50%。今后还将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打通职教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但是中高职两种模式也始终存在“体制不完善、专业不匹配、课程不衔接、师资不合理、学制不融合”等种种弊病。中职学校指出高职教学内容重复、技能训练过浅、教学管理不严、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又常常抱怨中职学生素质不高、理论知识不实、教学内容过多等问题。特别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重复、基础课程薄弱、技能训练单一等方面。

针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要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而紧密的衔接可以有以下五个策略。

一是目标衔接。首先要准确定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较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广泛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是专业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宽窄面,所以必须从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依靠行业企业来加强专业建设与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三是课程衔接。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要发挥中高职衔接的学制优势,联合中高职教师和行业专家系统设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创新性和实践性。

四是内容衔接。要联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中级培训,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培训,获得高级或技师类职业资格证书。

五是师资衔接。全面打造中高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实施“名特优教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加强中高职教师的交流互动,促进中高职教师校际流动互换教学,并逐步加大优秀企业技术人才引进助教力度,保证教师教学水平的先进性和高质量,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