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口袋”到“富脑袋” ——看农村成人教育的变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8-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言 宏 通讯员 林根松

“我现在做家政工作,一个月六七千,等我考出月嫂上岗证,就可以拿到一万二了。我当然愿意学。”正在参加月嫂培训的林阿姨笑眯眯地说。

“我身材好吧?农民旗袍秀,我们‘秀’到香港,还拿了第一名。现在每周训练,没时间打麻将了。”李阿姨一边美滋滋地整理服装,一边告诉记者。

日前,在温岭市温峤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记者看到了一张张笑脸,参加培训的农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镇党委书记叶鑫俊说,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大家一门心思想着发展,很多琐事不计较了,邻里更加和谐了。“成人教育是进行社会治理、振兴乡村的有效手段,必须支持。”叶鑫俊的语气很坚决。

近几年,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被列入国家战略,终身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重视。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社会每一位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我发展需要,而持续进行的学习过程,是人才培养、知识更新的重要路径。因此,成人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上担负了重要的使命。

内容、形式和组织架构出现新变化

据了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成人教育有了新变化。一是受众群体不再是农村青年,而更多的是老年人、妇女、留守儿童等,即使是农村青壮年,培训“离农”技能成了主要内容。成人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有的实用技术传授转到公民素质的提升,从“满口袋”转到了“富脑袋”“美生态”。二是授课手段发生了变化,从原有的集中授课到现在的网络授课,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参与的方式来满足成人教育多维度的需求。三是组织领导、机制架构、资源整合有了新变化。原来成人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如今变成了各部门资源整合,共同促进。

遂昌县根据地广人稀的山区特点,按区域相邻的原则组建了区域中心成技校。为提高工作实效,遂昌县乡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吃透国家、省市县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准确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无缝对接。2018年1月,遂昌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开展“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共筑农民幸福花园”活动的通知》,要求全体成教工作者以“文化礼堂”为切口,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通过结对、聘任、培养、送教、总结的形式,开启“文化礼堂+”模式,推进文明传习共融、技能人才共育、乡风文明共促、文化成果共享。以菜单式服务项目,精准对接和满足农民群众以文化和技能为主的各方面需求。妙高成技校进行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北界成技校利用学员微信平台,推出杂交水稻制种系列微视频,助力制种小镇的发展;而石练成技校则以“四季产业”为发展方向打造四季培训“组合拳”,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杭州市余杭成校与当地农办合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转移就业技能、农业专业技能、文明素质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村民小组长、中级茶艺师、高级电工等培训内容很受欢迎。杭州余杭街道还在村民小组建立“农家书屋”,每月围绕主题推荐阅读书目,线上线下互动,丰富当地人的文化生活。运河成校开展农家乐(民宿)创业一月培训,内容包括乡村振兴惠农政策、农家乐和民宿经济政策解读,农家乐和民宿的建设运营,荷文化特色菜肴开发等。

如何更上一层楼

当前,农业农村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人才存量现状不佳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如何补齐短板?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院长杨淑珺看来,必须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和加快发展农民终身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广大村民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学习观。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又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为成年人提供各种非学历的短期职业培训,提升实用技术学习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架起农业科技通往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提升农业科技贡献力。实现农村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开创产教融合、村企合作的新局面。

乡镇成校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理应发挥更大作用,但成校现有的师资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此,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汪国新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成校“技能培训的基地”“地方文化的高地”“精神生长的园地”功能;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办农民喜欢的乡村成人教育。好的乡村成人教育是开放性的和情景性的,是基于农民真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非正规或非正式教育更符合成人学习规律。今天,遍布乡村数以千计的不同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正日益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让农村文化礼堂等成为学习资源整合、学习内容融合、学习人气集合的文化教育综合体,和乡村成校一起,成为农民朋友的精神家园。

乡村成教工作目前一点多线,应该整合。衢州市教育局郑晓珍建议,要以乡镇成校为载体,对接各个职能部门,乡村成教工作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部门资源。可以在年初把要开展的成教工作拟好需求单,各职能部门根据需求单送课。相邻乡镇可统一使用优质师资,同时充分运用现有的学分银行,实现乡村成人教育工作“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

做好乡村成教工作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工作激情。遂昌县教育局职成教科潘卫平认为,只有切实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光荣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乡村成教工作的实效。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金仁康说,成校要再上一层楼,要以弘扬农耕文明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村民高尚道德情操,增强村民法律意识,推进移风易俗,培养良好家风、社风、民风,提升农民立足乡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