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中选课分层走班 当班主任没教到一名班里的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学生们正在用VR眼镜360度观摩医院手术室里肠道手术的全过程。

□ 黄莉萍

“你的班主任没教过你?”

在新高考制度下的我省高中,学生之间这样问,似乎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而在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班主任没教到班里的任何一名学生”的场景,却真真切切地上演过。因为该校启动的是全学科(高考学科)的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

班主任在“左”,学生在“右”。那么,育人工作,还有处“下手”吗?

与学生无学科交集的班主任

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和学习需求后,浙大附中学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享受“一人一课表”。“七选三”就有35种选择,语数外再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在浙大附中,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各学科任课教师都教不到多少名一个行政班里的学生。2016年,生物教师吴思萍甚至发现,“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教到任何一名自己班里的学生”。

“走班教学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育人模式等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校长申屠永庆对班主任们说,“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

吴思萍于是开始了“1个与29个”的故事。“你得有事没事都去找任课教师了解班里学生的情况,要联系整整29名任课教师!”吴思萍为此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任课教师们“吐槽”。

“现在的高中班主任更类似大学里的辅导员吧。”和班里的大部分学生缺少学科教学上的互动交流,是浙大附中班主任们共同的“烦恼”,这也让他们抱团开启了育人方式转变的全新探索。

“分层选课走班教学后,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明显更具优势,这种模式满足了所有同学的选课需求,尊重所有同学的兴趣和志向。”吴思萍开始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凝聚人心和思想教育上,“我会利用晨会、班会的时间,针对学生们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利用电影、纪录片等,多角度激励、鞭策学生”。

吴思萍们并不孤独,浙大附中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研讨和培训机制。除每周班主任例会进行常规问题培训外,浙大附中还加强了对全体班主任的系列专题培训,如“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应对”“班主任技能大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开展青年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学生眼中的最美班主任风采展示、班主任人人参与的主题班会课展示、优秀班主任德育叙事展示等活动……

“引导学生找寻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是德育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刚刚在全校班主任德育叙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赵杨认为,“全员德育”不应成为一句口号,“我们班主任要为每位学生找到至少一个‘情感依赖点’,他(她)可以是聊得来的同班同学、任课教师,可以是有共同爱好的其他年级同学,甚至是学校后勤岗位的叔叔阿姨,这样就能为孩子的校园生活构建一个心理舒适区”。就在这样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下,赵杨班里那位酷爱动漫的学生,和情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幸福徜徉在动漫选修课和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现在这几名学生,或在准备考取传媒类高校,或在准备考取国外名校,整体表现都非常不错。”正在丁兰校区新高三任教的赵杨介绍。

学会自我成长的生涯发展规划

“我是谁,想去哪,如何去?”这是浙大附中“努力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开篇之问。

在浙大附中,把推进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2013年就开始探索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教育项目的浙大附中,组织7门学科的骨干教师,在全国率先开发出基于学科兴趣、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方法、学科观念等5个维度的学科测评工具,开发了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生涯规划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们学着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专业规划和学业规划,试着开始进行学法调整、生涯管理和素质发展等。

于是,学生李珊有了这样的“魔幻之旅”:

除了学校开发的生涯规划课程,她还可以在近50门包括职业技能类、兴趣爱好类、兴趣特长类的选修课中找到自己的“燃点”;

或者到由生涯测评室、潜能挖掘室、职业体验室、专业体验室、创客实验室、创新创业室等功能区组成的生涯发展规划创新实验中心,在VR(虚拟现实)、AR(增强虚拟现实)等技术中,尽情体验高度开放、可交互、沉浸式的三维学习环境;

在每周一次的“浙大教授学术与人生”课上,不断感慨一位位浙大教授专业研究的精彩和人生轨迹的不凡;

或者听一听“生涯讲坛”中知名学者、企业家、医生等各行业杰出代表的开讲,参加一次诸如“学业发展规划设计”“专业探索微视频”“职业体验微电影”之类的大赛;

暑假,还可以在为高一、高二学生分别开展的“高校专业探索实践周”和“职业体验实践周”中,去10余个高校专业探索基地和100余个实践基地实地体验学习;

……

“生涯发展规划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它经常令我思考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也让我每天生活在阳光下,每天充满战斗力。”让李珊如此阳光的,还有她的导师们。浙大附中的学生导师包括由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担任的学生顾问,生涯教师和心理教师担任的特需导师,由高年级志愿者学生担任的学长导生和由学科教师担任的成长导师。“我们实施的是班主任与导师制并轨引导学生生涯发展的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更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缪仁票认为,育人,应该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中。

懂得责任与担当的社会实践

责任感是什么?

“责任感是做好一份职业的关键!”高一(1)班学生在分别采访医生、警察、教师、公务员、工人等,并体验这些岗位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要为他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做到对自己负责。”高二(3)班学生在研究新高考政策下的选课走班模式,采访、调查并抓拍走班过程中同学们对学习环境的真实反映后,这样回答。

……

“我校从创办时起就把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作为办学宗旨。”申屠永庆介绍,学校一直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而新高考改革让责任感教育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在实践中寻找责任感,并在责任感驱动下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甚至用自己的力量试着去让世界更美好。”该校社会实践中心负责人马继生认为,教师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揭示社会现象并试着去解决问题。

每天上学,曾博文都要经过一条斑马线,到小区对面的车站等公交车。可每次过马路时他都感到心慌:“好多回,公交车停下来让我了,可旁边突然冒出一辆车,嗖的一下子冲过来,挺吓人的。”类似的经历,曾博文的同桌钱阳也有。于是他们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课题——关于杭州部分道路斑马线让行中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测算,结合网上搜索的数据,曾博文们提出了在斑马线前设置公交车预警线的观点:公交车退后3.75米,就可以相应减少盲区。

“曾博文等同学的研究结果,不仅受到中央电视台关注,还引起了杭州市政府的重视。”申屠永庆介绍,近年来,浙大附中开设了一门综合必修课——课题化社会实践,每位学生都要在一学年结束时,提交一份可以合作完成但必须是原创的调查报告。

“这要求教师能跳出教材,穿越各种学科边界开发丰富的资源拓展性课程。”马继生介绍,该校教师跨界开发了10多门相关选修课,在学校5公里范围内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图书馆、西泠印社、杭州植物园等成立了13个浙大附中课程基地。“最可贵的是,我们的指导老师通过网络开展云端课程,并为学生们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课题研究云辅导服务。”

近7年来,该校有7个项目获得浙江省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一等奖。其中,《杭州市部分道路绿化中交通安全隐患的研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而当年自己班里一个学生都没教到的班主任吴思萍,如今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她教育出来的这个班里的学生曹喆——浙江大学大一学生,前不久发起了“第一届非正式校园捡垃圾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吴思萍坦言,新高考政策下育人模式的探索,还在路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