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近8年—— 课改“老大难”的“喜”与“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黄莉萍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难点。

2012年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到了怎样的状态,还存在那些问题,今后的改革推进需要关注些什么?

为了全面了解这些问题,前不久,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一次田野调查。杭州市各辖区市的40多所农村中小学校的近3000名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分别从学校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质量、学校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力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生需求满足了吗?

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分别用10%、20%~25%、35%的课时来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学生们都满意吗?

9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喜欢,82%表示总体满意,77%表示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超过70%的教师对本校的校本课程感到满意,63.39%的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满意。

90%的被调查学校制定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对学校课程发展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80%的被调查农村学校拥有区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拥有省级精品课程的学校也接近27%。

……

对于这样的成绩,项目负责人、杭州教科所科研员黄津成这样解读:“杭州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因此,对于调查结果,我们要看课改成果,更要看问题和未来需推进的方向。”

黄津成开始从数据里“抠”问题。

如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类型和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类型保持了比较高的一致性。但数据也显示,学校为特长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课程支撑的力度不足。

86%的被调查学校表示,在开发校本课程前征求过学生的意见;52.68%的学校领导表示制定学校课程规划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但同时发现,超过64%的教师在课程开发时优先考虑的是“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开发能力”及“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条件”。这与校本课程突出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根本的宗旨是有差距的。

师生认知的差异不仅于此。

如“增加学生负担”选项,没有一位学校领导选择,但有0.88%的教师和59.5%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选项。“在对‘不喜欢校本课程的原因’的数据分析中,我们看到,学生因为不喜欢或没有用而感觉增加了学习负担,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创新教学实施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课程对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黄津成说。

教师发展跟上了吗?

如今,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课程多样化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而在走访中,杭州教科所调查组发现,高中的选课指导制度最完善,学生满意度却最低,“究其原因,是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课程选择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选课指导的内容和水平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要”。

同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8年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经成了学校教师工作的常态。调查发现,所有学校都把教师开发、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中。

被调查的农村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61.61%教师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工作中的。

但百分之百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课程开发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

教师们认为,自己在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缺少课程理论和开发技能(38.49%);缺少需要的课程资源(32.74%),缺少时间(28.76%)。

“在职前教师的培训中,几乎没有课程理论方面的课程;在职后的培训中,教师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内容也不太满意,主要是因为培训不系统,理论性太强而操作性有欠缺。”黄津成介绍,调查中,农村学校的领导大多认为目前的教师培训仍然以学科为主,通识性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不系统、实效低。

“未来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课改的扶持力度,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特色课程基地,建设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内场馆或专用教室;建立社区与学校良性互动的机制,共享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建立区域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跨校的共享机制。”杭州教科所在这份名为“杭州市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建议,应组织专项的,针对农村中小学学校实际和教师需要的课程开发理论和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

“未来,教师们将深入研究并创新走访调查式学习、体验感悟式学习、主题探究式学习、考察研学式学习、表演展示式学习等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实践和体验。”这样预见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黄津成的自信来自于——调查中有85.62%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促进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们都渴望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