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视为“做”的哲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当年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就瞄准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差、学生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等生活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数年过去,可喜的变化发生了:该校学生百分之百参与家校日常生活劳动,坚持每周洗自己衣服,九成以上的学生至少会做一样饭菜……

    这样的良性改变何以发生?据笔者了解,该校并没有高大上的校舍和先进的硬件设施,却做到了将劳动教育视为“做”的哲学,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路径,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的实践难题。

    强化劳育的价值观培养,让学生认可劳动。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要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该校首先打造“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尊崇劳动。其次,设置“劳模故事宣讲课程”,定期邀请齐鲁工匠、全国劳模入校讲座,读书讲坛定期开展“走近大国工匠”“我劳动我光荣”等宣讲活动。再其次,开展“三百六十行家长讲堂课程”,定期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讲述他们平凡而精彩的劳动故事,让学生自觉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强化劳育的资源挖掘,让学生丰富体验。实践场地是劳动教育深入推进的坚实载体,开发足够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地,才能有效激活劳动教育。一方面,该校努力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在校内开辟了葫芦园、杏园、田园、中药园等20多块袖珍小菜园。另一方面,在校外开发了五亩地的校外实践田,形成了菜根香传统劳动基地、职业中专职业体验基地等七大校外劳动基地,实现班班有劳动场、处处是实践园。

    强化劳育的实践特色,让学生积极实践。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实践内容不丰富,劳动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2013年开始,该校选择让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要求,让学生把自理自立落到实处,逐步内化为劳动素养。学校还构建了室内洒扫、校园清扫、垃圾分类等50多个校园劳动项目,实现了“时时处处皆劳动”。在校外,学校依托校外基地,让高年级学生走进农田参与春播秋收劳动,开展种花生、拔萝卜、摘葡萄等生产劳动。学校还和幸福敬老院、丰金爱心餐厅形成联谊,在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安排学生走进敬老院和老人聊天、表演节目等。

    强化劳育的综合评价,让学生看到成长。抓好评价这个“牛鼻子”,能让劳动教育课程更好地落地落实。一是做好劳动综合评价记录,该校开发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评价手册,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二是每次劳动课程及时反馈,实现评价跟进,比如反馈劳动过程中的态度问题、纪律问题、合作问题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三是每学期开展劳动成果展评,展示学生创意制作的丰富多彩。学校组成由家长和学生参加的百人评委团进行现场评选,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培养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人,培养“眼里有活、心里有人”的人,培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这是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和生活化,能帮助学生把自理自立落到实处,为学生个性发展、素养提升搭建良好平台。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