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名校长的教育自信与实践自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学生们在剪纸。视觉中国 供图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视觉中国 供图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在党的教育事业中,校长队伍建设是极为重要、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名校长应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实践、挺膺社会担当四个重要基点,深刻理解和清晰阐释切合基础教育实际、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自信与实践自觉。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中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这句话指明了理想信念对于每位名校长的重要意义。理想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也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会也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未来,能开风气之先。康有为、梁启超、梅贻琦、张伯苓、黄炎培、陈鹤琴等近代大教育家毕生都在坚守“会通中西,教育救国”的理想,蔡元培坚守的是“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就在于创造文化”的信念,陶行知则坚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信条。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校长是无法做出有灵魂的教育的,更不要说培养大师、战略科学家和拔尖创新人才了。

    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名校长,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时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不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而且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细微之处;“怎样培养人”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中,而且要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在发展素质教育中提升教育思想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古往今来的案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名校长不仅要业务精湛、做好“经师”,更要品德高尚、成为“人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名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一校之魂,这是与普通校长的根本区别。一位普通校长能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治理工作,也许就是一个称职的校长。而一位名校长,除了能够领导日常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发展素质教育、指导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思想。如果对孔子、荀子、柏拉图、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一无所知,对如何有效运用教育思想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毫无办法,那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失去了名校长立足的理论根底。

    教育思想不是无端得来的,更不能照搬外国理论,是在发展素质教育中不断思考、凝练提升的。名校长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多了解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升抓住事物本质和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多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观点、理论理念,否则,现实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可能被降格为支离破碎的“教条”和“规则”。中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先生曾针对教育改革中的“浮肿病”和“多动症”现象发表了一篇题为《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的文章。他强调:“如果没有传承,那就没有什么思想创新可言。”何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就是今天出现个“某某模式”、明天出现个“某某经验”的赶时髦的浮躁,如果没有思想和理论的精神之基,这些模式和经验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要多从当下的教育实践提炼,主动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变革趋势,准确把握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征,努力掌握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规律,把所学所悟对接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去检验,通过检验去试错,通过试错去反思,通过反思去提升,从而不断凝练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

    在扎根中国大地中创新教育实践

    陶行知先生认为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一种是盲行盲动的教育家。他认为这三种都不是好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要既是理论的开拓者,又是实践的探索者。梁漱溟先生也曾说:“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名校长不是单纯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是扎根中国大地创新教育的实践家。“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立下的校训,也是他立足国情、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核心要义和杰出创造。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则用“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当中,在河北、重庆等多地创办乡村学校,在扎根中国大地中开展乡村教育实践创新。

    坚持跳出教育教育、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看教育、放眼世界看教育。名校长要着眼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于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的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大势,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的热点难点问题,自觉将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坚定理想信念,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要树立正确的学校发展观,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治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实施科学、民主、开放、包容的人文化治理,让学校成为师生享受教育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家园,推动学校有特色、有亮点、可持续发展,让学校不仅要有知名度,更要有美誉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简单划一地评价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挺膺社会担当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书育人是乡村教师的根本职责,立德树人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任务,乡村校长则是根本中的根本,关键中的关键。名校长应挺膺社会担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乡村教育振兴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要素。“眼中无竹”才会胸有成竹,作为名校长,其思想水平、价值追求、办学境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未来。名校长更需要走出一校围墙,一地一域,胸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融入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大潮,让蓬勃激情与家国共振。作为一位名校长,当教育视野和关注的人与事超出了自己的学校,当不仅只关注于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师的时候,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实至名归。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张晓萍说:“平日虽身处一校之教育,为着一群学生,但立意却更应在千万家庭、民族未来、祖国命运和前途。”当名校长有了这种崇高境界和胸怀,才能成为团队的精神领袖,才能领航未来。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全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名校长的社会担当,是名校长家国情怀的最直接体现,是名校长之“名”闻遐迩、“名”垂青史的最大价值。才学满怀、著作等身的名校长,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自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送教下乡、支教讲学、联动教研、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带动和帮助薄弱学校的校长共同发展,不仅要做到一个名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且要做到一个名校长就是一地好教育、一方好民风、一道好风景。

    (作者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研究部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