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重要视角: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 丰

关于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社会各界关注度很高,但争论的声音也很大。有人认为学生作业量大,课外补习多,睡眠少,必须严令控制;也有人认为,在资源紧缺、社会分层的背景下,竞争在所难免,减负难以实现。这些都是从社会环境、从教育活动的角度来讨论减负问题,但我们缺少从孩子内心去观照,去讨论什么是负担与负担的真正影响。

负担是什么?负担是人的心理感受,包含紧张、焦虑、反感、拒绝、畏惧等消极的感受。人们所争论的“该减不该减”,只是就表面的任务量的讨论,但当我们走进孩子心灵时,减负是无可置疑的。克服、消灭学生们对学习、对生活的消极感受,对于每一个相关的成年人来说都责无旁贷。

负担的来源是什么?学生们面对学校、家庭安排的各类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生活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面对压力的体验是积极的,那压力即为动力,“皮球拍得越重,蹦得越高”;如果学生面对压力的体验是消极的,那压力即为负担,“用椎去击打皮球,迟早会戳破它”。这就好像“排名次”对于前30%的学生,激励的可能性更大;而对后70%的学生则基本上是挫伤。如果进一步细分,在可能被激励的前30%的学生中,将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感受未必是激励,而是焦虑。这就是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件事的体验很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学生学习体验”应该是减负讨论的核心词。专业上可用“主观负担感受”来描述学生的学业负担。它是影响学生学习与成长状态的关键变量。

“负担感”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学业负担,是学生面对学习任务与环境的一种消极体验。也许适当的学习压力是必要的,但只要出现消极的体验,它对孩子的成长必然是有害的。“适当的学习负担是必要的”就是一条谬论。因为,“负担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兴趣与内驱力,而只会强化那种外在的逼迫和那种眼中没有光芒的努力;它会破坏学生的从容,让简单化的训练替代思考,替代关于学习方法的悉心体会;它会让学生身心疲惫,产生生理和人际上的不良的应激反应,改变学生对于生活的阳光态度。

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负担感受,决定着他向前还是向后的方向选择。要知道,积极的状态是无价的,被动的努力是低效的。选择施压策略的教师或家长,是因为对“体验的决定作用”的无知和“成人立场”的泛滥。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为前提的,否则都可能是“伪进步”。

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负担感受,同时影响着教师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教育质量监测发现,学生参加适量的课外补习只对学业负担感受较轻的学生有效,而对学业负担感受较重的学生来说,课外补习与增加作业都无疑是“雪上加霜”。

哪些因素在影响学生的“负担感”?主观的负担感受其实是学生客观面对的任务与环境等的反映。我们较为关注的作业量、在校学习时间、课外补习活动等属于影响学生负担感受的任务,而排名次、人际关系、家长或教师期望等常会导致学生对环境的不安全体验。这些外在的因素是导致学业负担的重要原因。

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是每一个个体对于具体事项产生负担感受的敏感点并不相同。专业上称此为学习者个体的“负担阈值”,也就是不同个体对于负担的耐受力有别。这是影响学生负担感受的内在因素。在客观负担还难以有显著降低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负担阈值”,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一种路径。

如何通过提高学生的“负担阈值”来间接减负呢?教育质量监测发现,面对相同的学习任务压力时,体育运动习惯较好的学生、兴趣爱好得到较好满足的学生、师生关系较好的学生,以及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较好的学生,都要比其他同学更不容易感受到负担。也就是说,加强体育锻炼、发展兴趣爱好、改善人际关系也是减负的重要路径。

(作者为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