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在自主与规则的统整中发挥作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冯伟群

户外自主体育活动时,有的教师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后,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于是,孩子们在户外活动区的一个小时中,忙于摆弄材料,实际上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少。当论及此,就有教师提出:“如果教师总是干预,不是就不能体现孩子的自主性了吗?”

午餐期间,中班幼儿在自主进餐。自主进餐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进食量盛饭和菜。由于设置的餐台是长方形的,他们可以在餐台的两边轮流盛饭菜,而孩子们总是喜欢排在餐台的右边,队伍排得很长。当询问“为何不引导孩子排到餐台的左边”,教师回答说:“孩子们都喜欢排在右边,这不是自主进餐吗?”

在科学活动区中,摆放着各种材料,如5个放大镜、5个地球仪、5份地图拼图等。幼儿进入活动区拿着放大镜东照照西照照,或是不停地转动地球仪,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按照标准,活动区应为幼儿提供5种以上材料,每种材料要求5份以上,这个科学活动区看似达到了要求,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兴趣却无法持续,这是“自主”吗?

当传统的灌输式、强调统一规则的集体教育方式遇到开放式、强自主性的教育方式时,教师们准备好了吗?

保持传承与创新变革之间存在的距离也许只是一步之遥,但要迈出这一步很艰难。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自主和规则并不矛盾,可在实践过程中却会遇到困难。困难来自于多方面:首先是教师对自主与规则的认知,教师是教育文化传承下的教师群体,他们所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价值观,而非西方个性、自由的教育观;其次,要将来自西方的自主个性的教育观念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本土化”实施,的确有难度。然而,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于改变“用规则来进行高控制”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发挥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主动学习。

事实上,自主与规则完全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适度把握,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在儿童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遵守社会规范,具备初步的规则意识是培养生活能力、生存的必须。因此,教育实践中处处存在这样的统整。例如,在社会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在开展游戏之前,需要布置游戏的场景,共同商量角色的分工,无论是去医院看病、去超市购物,还是去餐厅吃饭,都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在个别化学习中,儿童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开展学习,并遵守“每次选择一种游戏材料”“玩好以后放回原处”“在活动时不能高声说话影响别人”等规则;在户外自主体育活动区中,自主选择3种以上的材料开展体育锻炼,其要求就是开展与运动有关的活动,以及安全方面的规则。

教师在自主与规则的统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既不能过分干预儿童,运用规则进行高控,又不能实行放羊式的自主。如此要求之下,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活动中,教师不妨给幼儿一定的空间,让孩子们自己解决认知与社会性问题,自己制定相应的规则并能遵守执行。

自主与规则的统整是学前教育改革的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达成这种精神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既不片面夸大自主创新,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适宜于本地区、本园所、本班级的统整方法。

(本文作者系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