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课程,还原儿童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春天来了,你会带着孩子们玩些什么?每逢春分时节,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会参与许多贴近生活的活动。根据孩子们当下的需求,该园有时会组织如放风筝、簪花、立蛋、挑野菜等富有宁波传统特色的活动,有时则是分别在不同年龄阶段开设围绕“花卉”“昆虫”“种植”等不同主题的活动。

顺应季节更替,教师们也会在立夏、立秋、冬至等时节为孩子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说,该园的孩子是在“行动”中成长的。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该园重拾并发展了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的教育精髓“行为课程”,继承了该课程所倡导的生活化、行为化、本土化的理念,逐渐构建了适宜于当代儿童的“新行为课程”。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百年前,张雪门与友人一同创办了星荫幼稚园,即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的前身,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幼儿园。根据数十年的实践与研究,他提出了这样的核心理念:“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在如今的“新行为课程”中,“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依然是课程灵魂。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关注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内在需求,因此儿童工作室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工作室是为了满足儿童兴趣和行为需要而设立的幼儿专用活动空间,分为全园混龄儿童工作室、班级儿童工作室和平行班融合式工作室3种。据了解,12间全园混龄儿童工作室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场所。有意思的是,每个混龄儿童工作室均以宁波地方特色命名,如“宁波老游戏”“红帮小巧手”“甬城小作坊”“小小天一阁”等。孩子们每星期可以有两次机会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和不同年龄段的小伙伴一起合作。

各个班级工作室又有所区别,最大的特点是跟孩子们当前的生活紧密相关,所有活动内容都来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能够满足孩子们随时产生的学习需求。不过,总是在班级工作室里玩,孩子们的兴趣难免会减弱,于是教师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平行班融合式工作室。每周固定时间,同一年段的孩子可以到班级以外的儿童工作室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兴致。

除了儿童工作室,其他特色活动也为孩子们创设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该园开辟的“小农人试验田”,孩子们变身小农夫,学习专业的种植知识,体验真正的劳作;“我是小当家”活动还原了教师工作场景,孩子们可以体验晨间接待、送报员、帮厨、骑手等不同环节的工作;为满足儿童对社会、自然、科学的了解而设置的“蜗牛考察队”还打破了园内外的界限,课程资源早已不再局限于幼儿园,更多的是挖掘了家庭、社区、社会等资源,孩子们有了充分接触各行各业的机会。

在“行为”中成长

一天,幼儿园的一群孩子围在一起饶有兴趣地看蚂蚁爬来爬去,迟迟不肯挪开脚步:“蚂蚁怎么传递信息呢?”“蚂蚁会把食物藏到哪里?”“蚂蚁爱吃什么?”……站在他们身后的教师顺势收集了孩子们关于蚂蚁的千奇百怪的疑问,整理形成了主题活动“草丛中的蚂蚁”。

事实上,像这样随时在孩子的自发行为中捕捉活动内容并生成活动,对教师们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一开始,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们出乎意料的言行不知所措,或者有意回避,对于生成的活动也缺乏果断而科学的决策,导致活动中断或偏离。为此,在“新行为课程”的探索中,该园充分关注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采用了课程审议制度,包括班级审议、年级组审议和园级审议。“通过班级审议呈现出一定效果后,我们会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研讨班级审议后的效果,一方面将班级教师的经验进行分享,另一方面发动大家的力量给予建议。”副园长徐晓青告诉记者,教师们的课程观由此发生了转变。如今,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及时、自如地把握来自孩子的信息,并对幼儿的信息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的主题活动。

去年春天,该园中班年级组对主题活动“春天又来了”进行了审议后,一位教师将班级课程目标定位于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发现春天里天气、人、动物的变化,从而感知春天的美好。但在围绕“春”的这一周活动中,孩子们对预设的活动内容意兴阑珊,反而对幼儿园里的一棵玉兰树兴趣浓厚,总是时不时地议论。孩子们的举动引起了教师的反思,年级组教师讨论后便重新确定了以玉兰树为主题的活动。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案和参考资料,他们经过5次课程审议,才逐步解决了主题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徐晓青看来,恰恰是由于这种开放性,才保证了“新行为课程”不断地持续拥有生命力。

动态发展的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也让评价方式悄悄地发生了转变。“新行为课程”将评价分为“课程故事”和“行为检核”:“课程故事”可以渗透在不同的活动之中,它不仅融合了教师的观察,还包括个案观察、追踪评价、反思记录等;而“行为检核”是对儿童经验的应有估计,主要通过主题目标活动检核表、家长问卷调查表等形式来实现。“这种凸显儿童过程性发展的评价,不再是用眼睛看那么简单,而是用脑反思、用心思考后的评价。”徐晓青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与儿童一样,在“行为”中得到了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