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义乌市宾王中学 陈 飞

《华严经》上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初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简而言之,“语文核心素养”除听说读写这些语言能力以外,还应包含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师要有“生本”意识

叶圣陶说:“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心灵,务必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教科书中的每一篇都是编写者经过精心选编的教材,文质兼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千万不能让学生泛泛而读,而应该深入文本,用心品味,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为达到这个目,我认为要重视“主问题”的设计。

有一次我去送教,教学内容是《词五首》中的《武陵春》和《望江南》。面对陌生学校、陌生学生,如何最快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当时借鉴了特级教师王君的一个设计,即设计一个“主问题”:李清照和《望江南》中的女子谁更愁?

问题一出,学生都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有说李清照愁,说她“载不动许多愁”;有说《望江南》中的女子愁,因为她“愁断肠”;有学生读得透,说李清照更愁,因为“倦梳头”,而《望江南》女子却已“梳洗罢”……

大家畅所欲言,讲着讲着大家更倾向于李清照。因为此时有学生说李的丈夫死了,而《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有心上人可以等,所以李更愁。大家似乎马上要达成共识了,这时,角落里一个小男孩慢慢举起手说:“我觉得还是《望江南》的女子更愁,李清照丈夫反正已经死了,就没什么可想的了。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不一样,她的丈夫生死未卜,谁知道他在外面怎么样?如果他在外面有别人,这个女子岂不是更惨?”

课后我了解到,这个男孩平时差不多是个被遗忘的人,两年下来几乎没在课堂上发什么言,然而这堂课他说得多么精彩啊。

“主问题”设计得当,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活动中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学中合理设计“主问题”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师要有“开发”意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简单而深刻地点出了教材的性质、地位和功能。语文教材只是个载体,它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桥梁,但不是到达目的地的唯一路径,学生也可以改走其他道路到达“罗马”。

所以,我认为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以“亲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上,我根据现实情境引入了一组手绘漫画。

漫画配有以下文字: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洗脸、梳头发……教你做人之道,你是否还记得你练得很久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所以,当他们有一天变老时,当他们梳头的手开始颤抖时,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请不要责怪他们,请不要催促他们……只要你在他们眼前,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请你紧紧地牵住他们手,带他们慢慢地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的手。

漫画帧帧播放,文字轻轻跳跃,音乐缓缓流淌……学生看着,看着,眼睛渐渐地湿润,当讲到“有一天他们变老时”,底下响起啜泣声。学生的发言很温暖:“我怕我父母变老……”“我不愿去想父母变老的样子……”“我一定要好好对待我的父母……”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一抬头,却发现校长不知什么时候走进教室,坐在后面听。

想到校长刚刚经历中年丧子的悲痛,我不忍心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但一下子又不知该如何结束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花和叶都有枯萎的一天,生命也有离去的时刻,只要我们活着的人好好过,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生命,就像史铁生说的:要好好儿活……”

多好的总结词啊。我惊讶于学生有这么深的感触,也惊喜他对生命有这么深的认识。

当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心灵的发展需求时,教师就要利用教材的空白点、生长点、延伸点进行资源开发;还可以挖掘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这些资源进行开发。

教师要有“生成”意识

叶澜教授说,好课的其中一个标准是要有“生成”。我所讲的“生成”,是指利用学生以现有发展认知水平产生疑惑,达到其可能、潜在的发展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有饱满的热情和敏感的神经,从学生的眼神、动作、嘟囔中捕捉每位学生传达的有价值的信息,组织讨论,果断决策,智慧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在学习《故乡》时,有个学生问:“闰土这么穷,为什么还要抽烟呢?”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但转念一想,觉得很有价值,于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经过讨论,学生渐渐形成共识:1.闰土没什么文化,认识不到抽烟的危害;2.他以抽烟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化解心中的苦闷;3.他抽烟的这点开支,即使省下来也无济于事,何况他抽的是自己家种烟的叶子;4.烟民更符合那个时代那个区域麻木愚昧、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学生这些发言,让我拍案叫好。学生以“抽烟”为抓手,对《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有独到而透彻的理解,甚至对小说表现手法也能无师自通。我暗自庆幸捕捉到这个有价值的“生成”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