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与孩子一起“生命”成长 ——解开儿童哲学教育的发展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金 澜

通讯员 高振宇

“请大家坐成圈,然后依次报出自己的姓名、昵称、爱好及原因……”4月1日,首届海峡两岸儿童哲学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开幕,吸引了近百名从事和将要从事儿童哲学教育的大中小学教师、高校学生参加。台湾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教授王清思受邀展示儿童哲学教育示范课。

挖掘群体探究的力量

“受环境、家庭、职业等因素影响,每个人都会生成自己专属的一种生命体验,如果一群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交流,那你就能汲取更多人的生命体验,获得对生活、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群体探究。”作为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先锋,王清思将群体探究视为儿童哲学课的重要形式。

为了让参与者感受群体的力量,王清思在课前准备好一卷毛线和梭子,并在最初的自我介绍环节邀请所有学员一起边团毛线边说话。当最后一位参与者介绍完,王清思的毛线球也完成了。

合力制作毛线球、称呼昵称……短短几分钟,学员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王清思也顺势引导课堂走入下一个环节——听故事。不同年龄段的三位主人公跟父母发生争执的故事,引发了学员们对“孝”的思考,纷纷写下自己最想讨论的一个问题,并举行集体投票,选出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孩子该如何爱父母而又不被捆绑?”

在随后的全员讨论环节,参与者因思维碰撞而产生的火花往往能带来很多的惊喜,群体探究走向深入。

上一堂有安全感的课

理想的儿童哲学课上,学生应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又活泼。王清思说,能为这份轻松活泼“打包票”的是满满的安全感,“只有毫无思想包袱的课堂,不同的声音才能竞相迸发,实现海纳百川”。

安全感来自于话语权的平等,而保证每位参与者的话语权正是王清思的课堂宗旨。自我介绍环节王清思制作的毛线球在讨论环节就成了“发言球”,每位参与者都要拿到球才能讲话。

王清思告诉记者:“现代人的表达欲都很强,往往稍微听到一点不同的声音,就会粗暴地打断对方。我希望通过‘发言球’来提醒学员要规范有序发言,学会尊重他人。”同时王清思还设计了一组有趣而不会干扰到发言者的“思考小手势”,如“说得真棒”“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请举例说明”等。

听到“要营造有安全感的课堂”,坐在台下的杭师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高飞连连点头。她从去年3月起给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四、五年级的20名学生开了一门儿童哲学课。

“孩子们很活跃,想法也五花八门。可当我无意识地表扬了几个孩子后,大家的观点就趋于一致,再也没有新想法诞生了。”高飞反思道,“现在看来是我释放了错误的信息,让孩子觉得说不同的观点会失去老师的表扬,这样的课堂缺乏安全感。”

杭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袁洁则认为,营造有安全感的课堂更要关注生生关系。“班级是个小社会,有的孩子为了合群说违心的话,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所以老师更要精心引导班级氛围。”

学哲学在于求智慧

儿童上哲学课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丰富知识储备,或是训练逻辑思维,还是集思广益解放思想?

学校开设哲学课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同样也是论坛交流环节的一个重要议题。“我想儿童学哲学,重在学智慧。”杭师大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贾群生率先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不少师生的赞同。

“老师会瞧不起学生吗?”这么棘手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台湾嘉义大学研究生林妍桦谈起了自己的实习经历。

“我的实习班导会约学生谈心找症结,然后找被学生误解的那位教师了解情况。”林妍桦说,“最后大家都有所收获,教师明白了开玩笑的底线和保护学生自尊的重要性,学生则明白人无完人和犯错及时改正就好的道理。”深刻的人生智慧、做人道理,在哲学教育的润泽下,一点点渗透进师生的心田。

其实儿童哲学课上,学生提出棘手问题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把棘手的提问升华为引导学生获取更多智慧的好机会,需要灵活的教学技巧。

“老师,故事里的小山村因为砍伐树木引发了泥石流,那学校是不是应该停止印刷试卷和课本,避免更多的大树被砍伐呢?”高飞讲述了自己实习时碰到的来自学生的难题。

“这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高飞分析,“文中的乱砍滥伐和孩子们说的砍伐树木有明显的含义差别,同时我还科普了用材林、经济林等相关知识,教孩子们学着辩证地看待问题。”就这样,哲学跟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在无形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学生寻求智慧路上的力量。

王清思也更愿意把这样的提问视为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突破口,“千万不要责怪和敷衍,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懂得多、看得远,也更容易认识到思考的价值。老师要为这样的孩子提供一个窗口,眺望更广阔的远方,去寻求更深刻、更通透的答案,这才是大智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