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教师,当有教育的美好姿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高 鑫

此时此刻,我在杭州图书馆找了一个小小的角落,静静坐下,轻轻翻阅着这本《教育的美好姿态》。此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今天再次轻抚此书。透过参差的书架,阳光斑驳地洒在字里行间,似乎只有这样一种静谧的氛围才能真正走进这本书,走近肖培东,走入教育的精神圣殿。肖培东的这本书是需要用美好的姿态去阅读的。

我与肖培东素未谋面,不曾相识,只知道他34岁就成为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除了细读过他的《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寥寥。

但当遇到了他的新作《教育的美好姿态》,让我有了惺惺相惜之感。我不揣浅陋,尝试着描摹肖培东“美好的教育姿态”,或许只是出于一己之愚见。

教育姿态,何以美好?《左传》云:“大上有立德。”乃是“惟吾德馨”。肖培东的这种“德”的馨香之味在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页弥漫。

肖培东也拥有多重身份,他不仅是为人师者,还是为人子者,亦是为人父者。肖培东用诗化的语言讲述着他与父亲、与儿子的点点滴滴,但写作终点绝不停留于日常。父辈的谦卑宽厚、孩子的灵动轻盈,他将自己看成是父辈和后代之间、昨日和明朝之间的转接者,探求坚韧、阔朗、清澈的家风。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淳正家风是社会新风的坚实基础。

肖培东的这本书,不止于学校的教育思考,更有对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的观照。肖培东的儿子六六有一次为街口高悬的路灯写诗:“一盏灯,亮着,它是怕我们害怕。”又有一次,当树林里不时传来鸟鸣声,六六坚持用“青翠”而不是“清脆”来形容,六六说:“我要让小鸟唤醒森林里沉睡的绿意。”这些家庭教育的细节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在想,如果肖培东带着他的儿子每天奔波于各种智力开发、乐器演奏培训中心,孩子是否还会有如此空灵的表达?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教师,他们和普通的家长一样,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连教师都有如此大的焦虑,焉能让家长们放弃焦虑?天下的教育姿态又何谈美好?

其实,肖培东笔下的那些故事已然说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培训师。只有父母才会让孩子懂得“慢慢走,欣赏啊”。

肖培东的这种姿态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的传承感”。在这两翼的托举下,肖培东的姿态是一种飞翔,他带领学生在永嘉山水、永嘉文化、永嘉历史与未来之间飞翔。于是,他让我们看到那份乡情。

他带领学生在中国灿烂的文学经典中探讨人的存在,一道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读出宇宙和自我的感通;他从庄子的《逍遥游》中,和学生共同思考“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肖培东的语文课堂不急不躁,总是以一种“小火慢炖”的方式在细细地“品”,为的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与成熟。正如陈平原先生的比喻:“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读这本书,我真的很想年轻一回,做一回肖培东的学生。因为他的课堂是立德的盛宴,课堂理念好比是一锅营养丰盛的高汤,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气质就是里面的芳香四溢的真材实料。

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中这样说:“人性是一棵大树,需要从不同方向成长和发展,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内心力量的活生生的生命。”在肖培东那里,语文课堂从来不会异化为“分数的较量和竞争”,他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诉求和灵魂体验,他坚信:“教育不是功利的思维和冰冷的意志”,课堂上不应该只剩下那永远搬不走的作业本和考了又考的试卷纸。由此可见,肖培东的姿态之美不仅仅是指教师,更是着眼于学生学习姿态的优美。

如果学生们是气喘吁吁或者疲于奔命地学习着,那他们的姿态还美吗?

近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观念得到了很多点赞。然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扪心自问:“让人羡慕,我做好准备了么?”让人羡慕不是被动地等来的,而是一种职业的修行,一种自我的成长,一种德行的完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只有以美好的姿态盛开,才可期许蝴蝶自来。

初为人师时,我走过了一些弯路,才柳暗花明,虽有些晚,但总算相遇了教育的美好姿态。蓦地想起,如今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将有一批师范生即走上人生的讲台。我真诚地将这本《教育的美好姿态》推荐给那些准备成为、即将成为、已经成为教师的你们。

书 名:《教育的美好姿态》

作 者:肖培东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