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育“中国心” 托举未来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撷取智慧,润育学生成长,变革不仅仅在课堂。

    每天清晨伴着民乐晨曲踏入校园,课堂上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广播操时间体验“易筋经导引法”,午间聆听师生带来的微演讲、开展校本中医穴位眼保健操,课后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社团……在上海市中国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校园生活的每一天。

    为了给学生更加细微的沉浸式体验,学校积极改造校内文化学习空间,每个班级的电子班牌、黑板报,每个年级的橱窗展示,各楼层的书画作品……各个公共场所微空间都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校园处处氤氲着诗意芬芳。

    走进上海市中国中学,或仰取,或俯拾,你都有机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一场心灵的共鸣。穿过连廊,绕过刻有《少年中国说》的文化墙,尔雅轩、俯仰斋、巧艺馆、格致轩、精武馆、岐黄阁、万卷堂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场馆赫然眼前。在这里,你可能会遇到上海工匠、诗坛大家、书画名家、杏坛名流、文坛大咖、非遗传人甚至体坛名将,带你一起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能、审美的全方位浸润。

    对于上海市中国中学的学生而言,从收到古拙雅致的录取通知书起,便开始了一场博古通今的文化之旅。立秋喜相逢,春雨树家风,清明祭英烈,夏至梦远航,双暑炼赤魂,白露傲金秋,明月照秋实,瑞雪兆丰年……12大类100余项校园主题活动随着节气的变化轮番开展,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沉浸其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

    “筑梦中国” 

     七年浸润,奠基终身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要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上海市中国中学将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承接,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育人全过程,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构筑时代新人的信仰之基、智慧之识、实践之路。

    2021年9月,“红星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进步期刊创刊号封面展”走进上海市中国中学,100个红色进步期刊的创刊号封面跨越百年,背后是100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高举红色旗帜、用信仰谱写革命华章的奋斗历史。学校以红色期刊为脉络设计了系列微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展览讲解,深入探究每本期刊背后的故事,并立足于地理、语文、历史、英语、思政各学科基础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

    百本红色期刊如何从上海走向全国?是什么力量让爱国文人成为“燃灯者”?《新青年》又如何成就21世纪的“新青年”呢?……学生们从期刊诞生地、主体受众、历史背景、传播情况、精神传承等不同维度深入探究,运用大数据分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等方法进行解析,在挖掘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2022年7月,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以微缩展的形式走进上海市中国中学,学生们通过担任志愿讲解员、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汲取成长的养分。

    “历史文物进入校园,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让知识‘活’了起来。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浸润成长,除了让我们增长知识、感悟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外,也激励着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做好新时代青年,在新征程上绽放精彩。”学生讲解员王圣洋说。

    赓续中华文脉,光耀复兴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育人生态,已经渗透到学生的知、情、志、行等各个方面。

    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充分发挥完全中学的大学程、大空间、大专业优势,统筹初高中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渗透到初高中办学过程。

    从“宅兹中国”到“红星闪耀中国”,从伟大建党精神到学校发展历史……新学期开学,又一届初、高中新生国防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活动举行,教师带领学生寻踪探史,厚植家国情怀。国防教育课程更是通过“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军事哲学”“救国之路:民族抗战英雄故事”“强国之路:中国人的使命担当”三个板块,引导新生理解当代学子的历史使命传承和时代责任担当。

    从入学教育开始,学校制定了13门初高中一体化的特色衔接课程,细化分层侧重目标,探索初高中课程的衔接贯通。例如,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从六年级“适应中学、行规启程”到七、八年级“畅想青春、行规初成”,再到九年级“探索自我、行规内化”;从高一年级“开启新程、行规发展”到高二年级“立学存志、行规自律”,再到高三年级“修远成人、行规创生”。七年的系统规划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培养方案,通过七年浸润为学生成长奠基,培养他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行走中国” 

      强国有我,坚定使命担当

    “你从万物中走近,充满了我的灵魂。我回过头望向前方,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融化。”2023年暑期,高二年级敦煌学社的社员在教师的带领下跨越千里来到敦煌,亲身探访这座文化宝藏的独特魅力,学生李卓瑶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着。

    “以敦煌遗书中医药文献为中心研究中西医结合传承创新发展”“风向对敦煌地区汉长城侵蚀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新的感悟萌发了新的研究课题,现场探访后社员们又开始了探究敦煌文化的新征途。

    承典塑新、向新而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站稳“小课堂”,更要融入社会“大课堂”,着眼新时代构建“入心化行”的铸魂育人模式,使学生在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明确自身的精神坐标与民族品格。

    2017年起,上海市中国中学把传统的春、秋游进行整合,由学校党总支引领开发“行走中国”系列研学课程,党员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探索“行走的思政课”。经过不断的更新完善,逐步形成了“行走社区”“行走徐汇”“行走场馆”和“行走中国”四个系列研学课程。

    作为“行走中国”红色研学课程的一部分,2019年,上海市中国中学与钱学森图书馆合作自主设计开发了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程,以“小任务学习”的方式带领500余名学生在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完成“历史人文”和“数理科学”研学实践。

    “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青春热血,更要有责任担当,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激励着参加研学活动的每一名师生。

    2020年,学校依托已经探索开发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化零为整”地开展红色研学实践。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校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将原本“1天”的短期研学活动拓展成为“1年”的跨学科课程。学校近2/3的教师倾情参与,基于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围绕“科学发展与时代精神”“科学素养与人文底蕴”“思想和实践中的创新”“个人选择、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等主题研发出多门跨学科研学课程,包括九天揽月(火箭设计、建模和发射)、天问计划(中国现当代航空航天史探究)、科学与艺术(创新教育探究)、漫漫回国路(重现重大历史时刻)、大时代中的大人物(钱学森生平研究)等。

    设计制作、发射火箭模型,用英语撰写产品专利书,召开新闻发布会,制作科学家故事漫画册,编写剧本并沉浸式表演钱学森的故事,策划“科学与艺术”展览,绘制未来的中国空间站……每个周二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七年级的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通过各自的方式和钱学森图书馆“相遇”,在体验和实践中邂逅科学的“种子”。

    除了钱学森图书馆,学校还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中国非遗上海展示中心、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土山湾美术馆、上海市徐汇区档案馆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数十家场馆、几十所高校合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不断拓展校外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在研学中读懂中国,在体验中树立远大理想,在实践中铸就责任担当。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质量逐年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上海市中国中学学生在市级及以上科艺体各类比赛中获奖150余项,教师在市、区层面公开课展示达300余节,承担国家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区级课题14项,取得教科研成果奖若干。 

    学校还将易筋经、武术、吟诵等非遗特色课程辐射到兄弟学校,同时在学区内进行师资柔性流动,并与云南屏边一中、元阳高级中学共享课程资源,开展教育扶贫,建立了由15所学校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三角校际联盟,还接待来自云南、贵州、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教师跟岗学习30多批近600人次。

    (上海市中国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郑敏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