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育“中国心” 托举未来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教师将古人研究数学的智慧引入中学数学课堂。 ②传承非遗,学生在认真学习盘扣制作。 ③学生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研学活动。

    1933年,周慎修、杨安仁等人目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民族危机日重,本着“欲救亡图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的宗旨,以“中国”二字冠名,兴办了上海市中国中学,开设国文、本国历史、本国地理等多门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936年,学校建校3周年之际,于右任、柳亚子等各界人士为学校题词。于右任先生题写校训“智勇仁恕”,诠释了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初心。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赓续前行,不断探索实践,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土壤。

    1980年,时任上海市领导走进学校思政课堂,评价学校的思政寻访活动:“汲取了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006年,学校被评为徐汇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以文史哲课程为先导,探索在课程实施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2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非遗技艺传承基地,推出“中国情怀”课程群。

    2017年,学校被列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开始全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

    九秩薪火,逐梦百年。作为一所与祖国同名的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国中学自创校以来奔流不息的“精神血脉”。

    九十载弦歌不辍,九十载春华秋实。90年来,上海市中国中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全方位构建育人场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厚植文化底蕴,筑牢人生底色,凝聚起通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砥砺初心担使命,踔厉奋发勇作为。进入新时代,上海市中国中学坚持守正创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构建起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高品质实施校本课程、初高中一体贯通的“文化中国”课程体系和学教评管一体化育人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育人体系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深度融合,充分扩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半径和践行路径,走出一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特色创新之路。

    “中国智慧” 

      在每一门课程中自然流淌

    “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一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问: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在高一(1)班“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数学课堂上,青年教师张熠宸正以《九章算术》中的一则问题带领学生“重走古人之路”,一张直观形象的“良马图”很快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深深感悟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问题当中的应用。

    自2017年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学校以来,学校全体教师开始了“落实国家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特色融合”的课堂转型探索。数学教研组用3年时间完成了对高中教材的梳理,将我国古代数学史和古人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教材知识点对接,将古人研究数学的智慧引入当今的课堂。

    “改变了课堂的模式,也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张熠宸说,教师会设计完整的问题链,让学生跟着“古人的思路”一步步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慢”了下来,“刷题”的时间少了,学生在与古人“同题共答”的过程中,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应用和跨学科实践。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形象。”高二年级的学生梅嘉轩说,《九章算术》中“阳马”“刍甍”“刍童”“鳖臑”“堑堵”等一连串对常用几何体的描述吸引了她,古人用这种直观图像的方法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让人头疼的立体几何竟然变得生动起来。

    在“球”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介绍了古代数学家刘徽用“牟合方盖”推导球体积公式的方法。“牟合方盖”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张俞凡等几名学生运用动画软件将这个复杂的立体模型设计成了一张思维动图。

    无论是观星问天还是测量耕地,看似高深的数学原理其实都是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来,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成为学生们丰富的精神养料。

    “勾股定理最早分别出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和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杨辉三角’在二项式定理上的成就要比外国数学家早1000多年,祖冲之测算的圆周率精确程度也保持了千年之久。”谈起中国古代的数学故事,学生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学校副校长黄勇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数学课堂,就像是一束火炬点燃了学生们的数学热情,更点燃了爱国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如何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筑牢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各教研组深入开展研究与实践,按照“课程寻策”“课堂落实”“教研支撑”三步走的思路,逐步实现办学特色与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之间的有效对接。

    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学校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的内容关联度、元素显示度、教学可融度构建了六大类课程,并针对不同的课程样式分类研发了强化展示、情境渗透、主题嵌入、进阶实施、浸润拓展五类深度融合策略,每一门课程都相应开发出了凸显具体学科融合策略的《教学指南》《教学手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国”课程体系。

    数学、英语、信息等学科从《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古籍善本中寻找课堂情境,采取挖掘、联想、赋予等策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味“显”出来;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通过传统艺术赏析、传统体育习练等途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系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气质;语文、思政、历史等学科采取展现、演示、强化等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活”起来,在与教材的结合中彰显生命力……

    “全员、全学科、全覆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特色与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对接,带来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学生毕业出口质量不断攀升。

    “中国文化” 

      在校园沃土里生根发芽

    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如何结合当下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上海市中国中学深化顶层设计,从局部开发逐步转向系统整体建设,通过选修课、社团活动、文化节庆赛事、环境空间建设等途径打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场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原有育人体系相融合,将特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所有环节,从全域层面探索整体实践路径。

    2012年,学校引入非遗项目——盘扣技艺,邀请非遗传承人珊丽娜女士及其弟子授课,聘请专业教师进驻课堂,古老的非遗技艺中逐步融入了百家姓、徐汇滨江建筑等传统和现代元素,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本特色课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之后,学校逐步整合开设15门非遗技艺传承课程,推出“中国情怀”课程群。

    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蛋雕,左拉右拨、高抛低挑的打花棍,光泽透亮、栩栩如生的麦秆画,刚柔并济、行云流水的卢氏心意拳……在学校的艺术文化节上,学生们的作品精彩纷呈。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还充分挖掘本土独特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合进现代设计,制作各种校园文创产品,“新国潮”主题总能引领校园新风尚。

    “冕服华章秀”是全校师生最喜欢的主题活动,活动选期于二十四节气,师生们穿上自主设计的节令服饰,展现“国风雅韵”中的青春之美,习得“冕服华章”中的礼仪之大。袅袅余音,丝竹陶写;一笔一墨,字挟风霜。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校园呈现一片高情逸致的典雅景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以传统六艺的精髓赋能校本特色课程,构建起包含“明德惟馨”“文以载道”“格物致知”“行健自强”“真美育人”“知行合一”六个课程模块的“新六艺”校本课程,并坚持“讲中国传统故事,解决当今发展问题,指向未来终身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用“古人智慧”解决当下的问题。

    “一带一路”课程、敦煌课程、中医药课程、书法课程、戏剧课程、易筋经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文创设计课程、文物复原课程……截至目前,“新六艺”共计推出63门序列化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选择,开辟了一片自主探索的新天地。

    “文物复原”课上,学生研读古代文献,进行历史考证,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和氏璧开采之地周围均为绿松石产区,于是在“和氏璧复原计划”中大胆地添上了一抹绿色。“3D打印”课上,学生结合《楚辞》中获得的创作灵感,采用掐丝珐琅的技艺,运用中医制药中脱水剥离的技术,结合3D打印,创制出一副精美的耳环“秋之歌”。“天工开物”课程群中,学生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长城”“复制莫高窟”“合成满族语语音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