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职生植入“红色基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5-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生于南湖之畔,心怀红色梦想,踏寻先辈足迹,践行‘红船精神’,牢记敬精校训,勇做时代新人,匠心筑梦未来,携手共创辉煌!”上午9:00,整齐嘹亮的出征誓词响彻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整个校园。1100名身穿迷彩服的高一学生在田径赛场上整装待发。这个由29支队伍组成的6个出征营即将步行20千米前往南湖革命纪念馆。

4月26日,嘉兴市各县(市)分管局长、职教教研员、中职学校校长等共计115位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场气势磅礴的出征仪式。当天,嘉兴市中职学校“红船精神”进校园现场会恰巧在平湖职专召开。“这是‘红船精神’进校园最生动的诠释。”平湖市教育局局长王郁春感慨道。

97年前的南湖之畔、烟雨楼边,革命的航船在这里起航。自那刻起,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忠诚为民的“红色基因”就被深深嵌入这方土地。如何将这种涌动在血液中的精神转化为行动?在当天的现场会上,平湖职专分享了学校在“红色”德育中的实践和探索。

在“吃苦”教育中植入奋斗基因

“徒步嘉兴”活动,平湖职中已坚持了整整10年。问及当初为何会发起这样一项活动,平湖职专校长贺陆军这样说道:“教育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现在的学生很少长途跋涉,徒步嘉兴不仅可以锻炼体力,还能增强自信。”然而,起初这一倡议却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在还有学生愿意徒步吗?”“学生的体力能支撑吗?”“20公里是否太长了?”贺陆军的回答是:“要走就走得远一些,要让‘徒步嘉兴’成为学生人生中的深刻体验。”

2008年3月14日,平湖职专开始了第一次“徒步嘉兴”活动。“我还记得当时我大声问同学‘有没有信心走到嘉兴’,学生的回答稀稀拉拉。”贺陆军说道,“自信就是在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培养起来的,当学生到达目的地时,虽然脸上透着疲惫,但更多的是战胜自己的喜悦。”在贺陆军看来,一个用心体会的过程、一次亲身经历的实践比上几十次课更有意义。只有经过苦的磨炼,才能体会到甜的可贵,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

10年前,作为一名中职生参加“徒步嘉兴”活动的钱晓云如今成了该校的一名教师。10年时间,许多记忆都已淡忘,但这次活动却成为钱晓云心中一段温暖深刻的记忆。“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都会想起这段经历,每每这时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钱晓云说道,“10年间,学校的‘徒步嘉兴’活动从未间断,一届又一届学生用汗水和泪水在成长道路上树起一座‘挑战自我树信心,感恩先烈见行动’的丰碑。”

事实上,平湖职专的“吃苦”教育远不止于此。军训是高一学生的必修课,除基本的正步走、齐步走、站军姿、整理内务等军训内容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夜间消防逃生演习、外出拉练、叠被子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中开启高一新生的求学之旅;在连续举办了4届的军事项目比赛中,学生以铁人般的顽强意志穿越生命的火线、抢夺分秒的救护时间;在连续数年的国防体验日中,学生到嘉兴东大营、乍浦雷达营观摩武器装备、进行军事训练,感受军人的壮志凌云。“军人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体,军营是红色文化的展示厅,南湖革命纪念馆是‘红船精神’的发祥地,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湖职专要用‘乘法’熔铸学生军人般的气魄,赓续南湖红船的航路。”贺陆军说。

在志愿服务中植入奉献基因

“贺校长,我们村的党建工作能否和学校共建?”“我们村的村民在嘉兴村歌大赛中获得了银奖,能让老师帮我们拍个MV(音乐短片)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实施,贺陆军常常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美丽乡村’既是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的一片沃土,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实践平台,更是学生参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何不来个村校‘合奏’,既为乡村振兴助力,也能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一个念头从贺陆军脑中闪过。

去年5月,学校启动了“春苗行动”。党员教师和学生带着一颗“红心”走进广袤的乡村。教师中有的给村党员先锋站上党课,有的为乡镇党建拍摄微电影,有的不辞辛劳搜集素材编写村志,有的帮村里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学生们则利用假期,或行走于村中房前屋后开展垃圾分类整治,或走到田间岸边参与河道巡视,或利用一技之长为村里的小学生开展科技辅导。

为了使“春苗行动”更持久深入地开展,平湖职专把服务乡村建设的一项项活动转化成一门门以乡村建设为引领的村校共建“春苗课程”,打造“春苗行动”的升级版。平湖市31个片区、97个村社的998名学生、31名学校干部、98名党员教师共同参与到“春苗课程”的设计中,开发了实用生活技术、美丽乡村宣传、养老保健、工艺传承4大类47门课程。

来自独山港镇周家圩村的几名学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河长”。每周,他们都会将所负责河道的水带回学校检测水质。这是参加学校“五水共治”“春苗课程”的学生领到的工作任务。“‘春苗行动’唤醒了我麻木的心灵和疲劳的双眼。了解家乡,才能更懂她;参与建设,才能更爱她。”学生庞淑琴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既顺应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又培养了具有家国情怀和真才实学的未来建设者,这是职业教育的必答题。”贺陆军如是说。

在培育时代的“弄潮儿”中植入“首创基因”

“伴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贺陆军看来,具有良好职业意识、灵活技术思维、精湛职业技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立足本职岗位,进行工艺改进、技术改造的“创新型”技能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技术技能,学生好奇心、创造力、多学科思维等的培养也要同步跟进。要让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走得更远,就要把专注力放在学生‘能’的培养上。”贺陆军说。

学校鼓励学生租用实训设备自接业务、自主生产。学生柯鑫超租用学校数控机床,在校外承接加工配件的订单。为了能保质、如期完成工作,他“聘用”指导教师、“雇用”同班同学,每天工作8~10小时。“这批配件是用于电梯和汽车的,事关人身安全,所以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柯鑫超说。当上“老板”后,他在工作、学习上变得更为积极主动,也更懂得了“精益求精”的道理。

不仅如此,学校还对专业、课程进行“产品化”改造。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分设了家具造型设计与制造、灯具造型设计与制造两个“产品化”的专业方向;服装专业开发了品牌男衬衫、系列童装的开发与制作两门“产品化”课程,让学生在设计时发挥“头脑风暴”,在制作中“巧夺天工”。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种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学生郑培刚和他的另两位“合伙人”陈明佳、沈翔飞从“玩”打印机到“造”打印机,再到发现中小学创新教育中的商机,共同创办敬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一路狂奔,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人生;教师和学生共同研发的滚边提速器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并运用到服装生产中,使企业效率增长了10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