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教育悄悄进入学校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池沙洲 文/摄

如今许多人喜欢自称吃货并引以为荣,在朋友圈上晒各种美食的照片,但作为美食大国的中国却并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完备的食育课程体系,有毒食品、垃圾食品、无证小吃、洋快餐,以及不科学的饮食方式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近日在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一堂食育推广课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来自美国、西班牙、南非、比利时、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食育倡导志愿者,用英语和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创新花果茶”为主题,开展了一场食育实践活动。在学生面前分组摆放着苹果、杧果、柠檬、蓝莓、玫瑰、迷迭香等食材,学生们品尝辨别,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制作茶包。

与很多公开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的是,在这场活动中,学生们调用的主要器官是味蕾。正如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饶平凡所言:“学生学习音乐用的是耳朵,鉴赏艺术作品用的是眼睛,而品尝食物就要用到味觉器官,但很多孩子这部分的器官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因为学校缺少这方面的课程。”

校长陈民仙表示,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最后将引入食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食育素养,“以食启智,以食育人”。

此次活动由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公益平台“食话”发起,他们致力于推广食育概念,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交流,并建设适合中小学生的食育课程。

据悉,此前,浙江大学附属小学结束了持续一个学年的食育课程,从味蕾测试开始,检测并记录每个小朋友的味觉敏锐度,并建立个人的味蕾档案。接着通过29节别开生面的课,学生接触到了29个各不相同的食物主题,如好吃的蔬菜、看不见的油脂、感官“五味”等等。据结课后的效果显示,学生们不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仅提高了对食物的分辨能力,在生活中尽量避免食用油炸煎烤类的食品,减少了吃零食的频率,而且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参与到家庭的食物采购、加工及烹饪等活动中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