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地方设计人才“创新”高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着力点。作为一所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豫章师范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江西省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及南昌市“4+4+X”新型产业体系发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打造服务地方设计人才“创新”高地。

    豫章师范学院作为江西师范教育的发祥地,培育了中国画坛名家傅抱石。其在艺术的传承、改革和创新中作出了积极探索,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学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美术学院秉承“巨匠引领、设计赋能、融合创新、服务地方”的使命,切实把“其命维新”的抱石精神贯穿在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产业需求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破题”,在专业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中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扎实培养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

    巨匠引领 开创“抱石+”文化育人品牌新思路

    挖掘百年红色校史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按照“把校史写入校园、把校友变成教材、把校园变成课堂”的建设理念,充分挖掘杰出校友傅抱石文化资源,秉承“守抱石之魂、寻文化之根、传巨匠之艺、创时代之新”的使命,梳理抱石“其命维新”的艺术精神,打造“抱石+”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利用学校抱石园、抱石纪念馆、抱石艺术长廊等场地开展现场教学,同时学报开设了傅抱石研究专栏,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生态链。

    目前,开设抱石特色班1个、瑞麟书法社团1个、抱石讲堂10讲、抱石读书会4期、抱石美育学堂30期、抱石艺术双年展2次,开创了以杰出校友命名的美育节日“抱石美育节”,包括非遗进校园体验、豫章创意市集、现代手工艺作品邀请展、优秀校友展、手工艺青年论坛等系列“抱石+”文化系列活动,出版的《傅抱石传》荣获“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抱石志愿服务队在抚州市资溪县新月畲族村开展“数字+绘画”赋能乡村振兴活动、在上饶市婺源县沱川中学开展“乡村艺课”——助力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成功入选2023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学生长期浸润在巨匠引领下,时刻践行“其命维新”的抱石精神,形成了以艺术巨匠引领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多元聚合 构建“五业贯通、六共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科建设在高校创新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紧扣江西省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化需求,以深度对接产业需求为特征的专业发展格局,找准专业在战略实施中的对接领域,不断优化学科布局,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数字创意学科特色,构建“五业贯通、六共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业”贯通融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立足产教的深度融合,提出了“产业前沿引领、真实岗位衔接、通识课程覆盖、创新思维培养、学科专业融合”的建设理念,将专业、产业、职业、就业、创业“五业”贯通,着力解决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先后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移(江西)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煦象(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卓恒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江西省丛一楼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八大山人纪念馆、景德镇宁钢艺术博物馆、江西省南昌市万寿宫非遗匠心馆等30多家单位建立了产教联盟共同体,协同育人效应持续扩大。为江西当地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新数字创意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六共”协同机制。构建人才共育、教学共管、资源共聚、师资共配、平台共建、产学共创的“六共”协同机制。人才共育即建立“入学—入职”“教学—生产”“毕业—成才”合作的长效机制;教学共管即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共同参与,在日常活动中做好协同管理,在合作过程中做好制度建设;资源共聚即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师资共配即共同组建专兼结合、技艺精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平台共建即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产学共创即“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共同研发、成果共享。

    近年来,团队成员制定了《江西省建筑装饰涂料施工及验收标准》《江西省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多项行业标准和《南昌市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地方标准;“VR技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等4个项目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包装设计”“建筑装饰材料与应用”等6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设置产教融合校企定制课程“文创产品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等10门定制课程的课程标准,实现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企业导师共同评价。团队现有34人,教授5名、副教授8名、博士5名;现有省级人才7名,其中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1名、江西省“四个一批”人才1名;江西省青年杰出工艺美术人才1名、“洪城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2名、“赣鄱工匠”1名;江西省教育部门名师工作室1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91%,已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设立“1+X”室内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学生通过率为98%。2022年获批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优秀试点院校”,有序与企业紧密开展各项协同育人合作,构建了“五业贯通、六共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转化 以递进式课程模块构建实践课程新体系

    按产业趋势与行业标准将企业的具体项目纳入教学“真题实做”,以“创新创意项目化+行业标准场景公司化+市场培养职业化”三层实践课程体系,整合“实训—实践—实战”的三个阶段,让学生在企业模拟实战的情境下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从“作品—产品—商品”的递进式转化,实现了原创性产品的落地。

    在实训教学模块上,形成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教学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块。设立专项创意产品设计,学生在“见山艺市”“万寿宫街区”等创意集市上,作品实现全部销售,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进一步密切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

    在实践教学模块上,形成以“行业标准为核心”的“场景公司化”实践教学模块。增设自主实训类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产学研培创”项目,形成“接单—设计与生产—交付”的综合实践路径,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有效转化。

    在实战教学模块上,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培养职业化”实战教学模块。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化”专业课程模块。按实际需求灵活组建研创队伍,项目制与课程制有机结合,企业导师、专业任课教师、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践,在实战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创新创业能力。

    “项目实战化的教学方法非常实用!”豫章师范学院大四学生马靖博说,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他对项目设计与操作流程都经过了全面、系统的实践学习,因为视野开阔、创意独特、业务熟练,获得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在未毕业前就被企业争相录用。

    2021—2023年,通过“真题实做”场景中的项目驱动,毕业生发展状况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社会成就明显提升。学院先后与企业共同完成了本土品牌“滕阁秋风”“大章小豫”设计项目20余项。培养了一批创新设计能力强、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优秀设计人才。先后有7名毕业生创办设计公司,众多毕业生被知名的设计公司和文化产业机构争相录用,其中担任企业设计总监要职的达26.8%。2022届毕业生吴子豪已经创业开设专业公司,完成项目总额近千万元。人才输出直接与社会和产业需求匹配,实现产教之间的供需平衡。

    经世致用 搭建分层训练为手段的创新实践教学新平台

    立足学生创意、创新、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以平台搭建、多方协同、项目实战为基点,形成了“设计教学+创新实训+专项实战”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让设计专业的“学、训、赛、产、研、创”一体化协同推进,实现了学生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衔接与契合。

    设计教学平台:以举办专业课程汇报展、优秀校友作品展、专业实践教学作品展、毕业作品展等活动为基础训练,评选优秀作品给学院收藏,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和专业展示平台,为教学成果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创新实训平台:设有抱石艺术研究中心、数字乡建设计工作坊、学科竞赛中心、豫章文创中心、大师工作坊;开展“红色文化保护与红色基因传承”创新设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等赛事中获国家奖96项、省级奖156项,学生创造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专项实战平台:设有江西社科普及基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江西省楹联学会教育研究基地、江西省艺术培训中心书法艺术交流基地,承接各类设计业务,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工作室开展跟岗实践,形成了多维“训练套餐”,承担各类校企合作设计服务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18项省级项目,7名学生在校实现自主创业。产品落地项目189项,获得国家专利97项,极大地提升了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