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 思政教育焕新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坚守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十多年来,不断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把思政课教学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从“以教材内容、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塑造为主”,将学生从教学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构建了“大思政课”新格局,谱写了“三全育人”合奏曲,实现了“思想育人”“铸魂育人”的目标,形成了“五课联动·四域融合”“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新范式,让学校思政课透彻、深入、有活力。

    “三讲四联动”,打造思政课堂新模式。2021年9月,《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印发。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为突破口,创新采用“三模块”教学模式,实施“教师精讲40分钟+小组研讨20分钟+点评升华20分钟”的三段式进阶教学,通过“课上教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的“三讲”思政课,构建理论“大课堂”,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联动、全校各部门联动、学校与社会联动”的“四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大格局,打造了“三讲四联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华水品牌”。

    “六个一”新体系,构建多元教育新格局。“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六个一”工作体系:“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个基础”是指狠抓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打牢育人基础;“一个主战场”是指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思政课主渠道;“一个机制”是指学院、教研室、课程立体联动机制、“点对点”“面对面”对话机制,“线上线下”学习机制;“一个群体”是指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全体本科生、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是指依托学校江淮校区红色文化、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依托学校的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校外实践基地与修武县共建“党建美学”研修基地,与商城县共建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与多个干部学院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多元化社会协同育人。

    “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强国”,创建教学新品牌。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素质培养,设置了“尚德杯”主题演讲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注重历史底蕴,设置了“鉴史杯”历史情景剧表演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注重思辨能力,设置了“明理杯”课堂辩论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注重政治参与,设置了“筑梦杯”微视频制作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注重宣讲能力,设置了“强国杯”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

    通过“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强国”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桌走向讲台,由被动的听课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打造特色互动思政课堂教学,展示“青春版”生动有趣的大学生思政实践课堂,使思政课“动”起来。

    “六要”“三可”“三为”,建设思政课教师新队伍。“大思政课”非课堂之大、规模之大,而是有大视野、大格局,微言大义、以小见大。丰富的历史和事实要成为“大思政课”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践行“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三可”(可信、可敬、可靠)、“三为”(乐为、敢为、有为)要求,争做“大先生”,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愿意听、喜欢听的课,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用好“马工程”教材、百年党史大教材和现实社会活教材,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实现从课内到校内到社会实践的延伸,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不懈努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