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培养创新型翻译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前身为起始于1973年的外语教研组,历经英语科、英语系、外语系,2007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日语4个本科专业和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点。学院教学设施完备,为外语教学的数字化、集约化、自主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环境支持,充分满足了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训需要。

    近年来,学院贯彻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己任,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嵌入翻译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推动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翻译选材、授课方式与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更多河洛文化典籍整理与英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典籍外译等翻译实践,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际传播,使翻译人才培养更具高度、深度与广度。办学过程中注重育人与育才、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相契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人才。

    体悟文化,理解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并不是专业能力,而是对中国故事的理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故事、典籍外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育人方向;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考量各项指标比重;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完备教学材料;构建课程育人模块,实现知识、技能和思政的无缝衔接;优化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并重;最后进行反思、验证、反馈、改进。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课程模块的构建,学院通过此来实现德才并育。课程模块的建设就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构建不同而互补的课程模块,形成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

    其中包括:思政课程模块,即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汉英翻译教程》《高级汉英笔译教程》等引入课堂;语言文化模块,包括古代汉语、中华文明、河洛文化典籍概论、典籍英译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入门等;专业知识模块,开设或辅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观、国际法、国际交流与谈判等课程;综合能力模块,包括当前国际形势、跨文化交际、西方媒体与传播方式、中国对外话语构建等;翻译技能训练与翻译技术模块,开设实用文体翻译、语料库运用、OCR软件及主流翻译软件的使用等课程;课外实训实践模块,参与典籍双语语料库的文本整理校对,参与讲好河南故事、河洛文化英译、中华典籍英译等涉外实践,借助网络众包翻译平台、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等开展翻译实训,丰富第二课堂。

    六个模块同时开展,学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对国际形势有了更清楚的判断,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提高能力,会讲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专业能力的帮助,夯实翻译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二关。学院选择依托共建平台,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方面,学院依托了与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共建的智慧交互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置身“现场”,培养其语言交流、知识运用、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学院依托“河南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究中心”省级平台,译介河南优秀文化,对外讲好河南故事。中心组织学生承担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如“翻译河南工程”项目中的“中华源·河南故事”《丝绸之路》卷的编译、洛阳旅游公示语现状调查和标准制定、洛阳地铁中英标识语制定、洛阳大谷关翻译、洛阳城市宣传片英译、“河南特色文化术语库”整理和翻译等,多次受到洛阳市表彰。

    此外,学院还与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培训与评估中心、南京瑞科翻译有限公司、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等机构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强化了学生的翻译职业意识,夯实了学生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运用水平,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翻译问题。

    近5年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专业水平不断攀升。共有300余名学生考取了国内外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院的毕业生服务于全国各地对外贸易、旅游、翻译等多个行业,得到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参与教研,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仅有文化传承和专业能力还不够,更需要足够的经验支撑。学院以外国语学院教师获批的高级别科研与教研项目为抓手,鼓励学生深度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尤其体现在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英汉语文本的对比与勘误、双语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典籍类文本的阐释与翻译等方面。

    近年来,学科团队先后主持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特色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等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古丝绸之路行记的整理与英译”等,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经典、锻炼翻译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除此以外,学生还积极参与了各项语言服务工作。组建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公示语翻译调研”团史团情寻访实践团队,促进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公示语翻译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组织学生参加第40届牡丹文化节“国际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在洛阳市博物馆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志愿者们发挥专业优势为外国游客提供景点引导、景区讲解、行李寄存等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用流利的口语担当“翻译员”,展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和能力。

    翻译人才培养与推动全球化交流、促进商业发展、传播知识和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息息相关,他们是国与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以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不断输出创新型翻译人才。

    (陆志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