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好故事”的“好”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考典型试题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试题: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灵魂、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考题,看似普通无奇,仔细品味则大有深意。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人深思。

    可以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以人物为主的篇章都是“好的故事”。能不能讲好“好的故事”,关乎教师教学能力。这里的“讲”有两层意义:一是讲的艺术,二是要让学生从“好的故事”中读出“好”来。

    这道作文题的重点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审题应由此及彼,关键在“彼”。考生首先要选定“好的故事”,这是大前提;选定“好的故事”之后,就要在“有力量”上下功夫。“力量”就是故事中的生存智慧。

    怎样选“好的故事”?对学生而言,在考场特殊的环境下,最直接、最便利的就是选教材中“好的故事”。如果教师不会讲或者讲不好教材中“好的故事”,学生从教师那学不到“渔”,只能“徒有羡鱼情”。课内“好的故事”讲不好,也必然影响对课外“好的故事”的思考与感悟。

    这道试题也是对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呼应,告诉教师要“用教材教”,落实新课程标准是有抓手的,抓手就是教材。

    怎样从“好的故事”中读出“好”来?笔者试举两例,略作说明。

    《庖丁解牛》是个极好的故事。有位教者讲,庖丁技艺很神,依据之一是文中通篇没写牛被杀时的惨叫声。这个推理对吗?文章写庖丁“解”牛,解牛是在杀牛、剥皮这两个程序之后才进行的。死牛怎么会有惨叫声呢?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教者说《庖丁解牛》主旨是“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的确是从庄子《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既然是节选,必然有其独立性。在教学时,教师确实可以拓展到《养生主》这个母体,但是,既然是从母体分娩而出成为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就要认真对待这个具有生命力的新个体。《庖丁解牛》从《养生主》节选独立而出,成为一个新的故事,教者就应会讲这个“好的故事”。

    庖丁解牛技艺神奇,源于好道。文惠君听完这个故事,得“养生”之道。我们呢?要从这个故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此乃成功之道。解牛如此,养生如此,做任何事皆应如此。人做事,好其道才可能得其道;只有得其道,做起事来才能切中要害、游刃有余。

    “庖丁—文惠君—我们”,这是思维链条也是教学流程。教者不仅要“识别”文中蕴含的思维方式,而且要思考怎样去实践之。

    “好的故事”,其中的智慧不会浮在文字表面,而是犹如金子一般藏在深处。读故事,就像采金,要运用脑力,聚焦眼光,挖出藏在故事里面的生存智慧。

    《老人与海》也是教材中极好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读上几遍,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就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教学的重点。讲《老人与海》,如果止于此,就没有把“好的故事”的“好”全讲出来。对这篇文章,笔者发现有很多教者采取的是“依据文本体式”,在人物形象上着力,对“有力量”,除了“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就很少有新的挖掘。

    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老人为什么会失败?老人失败是因为自己没有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吗?不是!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老人是独自一人且长时间在海上漂泊,所用捕鱼工具又极其简陋,这与一拨又一拨的鲨鱼群在力量上形成鲜明对比。当老人钓到的马林鱼被鲨鱼群觊觎的时候,决定马林鱼归属的是老人与鲨鱼的力量对比。“你的未必是你的,当它被他者觊觎的时候,能规定它的是你自己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要牢记“经典要常读”这个阅读常识。

    老人八十四天都没打到鱼,在第八十五天终于捕获到一条大鱼。当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受到要失去的威胁,最正常的反应就是保护,但能不能保护则是另一回事,不冷静下来思考是不行的。

    老人常在大海打鱼,对海上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海上的威胁是很多的,除了鲨鱼,还有狂风暴雨。在人力允许的情况下,怎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得之不易的成果?在古代战争中,打不过就跑,“跑”也是智慧啊!

    遇事要冷静,冷静思考,才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老人冷静思考了吗?没有!海里的鲨鱼很多,即使杀死第一条,还会有第二条、第三条,甚至一群鲨鱼过来。与其硬碰不如智取,与其“逢鲨必斗”,不如“鼓帆疾行”。那样也许还能保存大马林鱼的一部分,总比拖回一副大鱼骨架好吧!

    读“好的故事”,就要读出让人警醒的某种人生法则或者社会法则。教者先做到了,才能带领学生,从“好的故事”中读出人生的镜子,让“好的故事”成为学生当下和未来人生中的“好故事”。

    “好的故事”这道作文题,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新时代。作为教者,应该从这么好的作文题中,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践行新课程育人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授学生以“渔”,让学生从“羡鱼情”变成捕鱼能手,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好故事”。

    (作者系天津市天津中学高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