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孩子的快乐感受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0-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并获得幸福,这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愿景和育人初衷。然而今天的孩子却似乎离快乐越来越远,有不少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202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堪忧,呈现出情绪健康水平低、自我评价低、人际支持低等情况。为什么这些受到情绪困扰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快乐无能”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有效提升孩子的快乐感受力?

    首先,提升快乐感受力的核心在于提高孩子对积极事件的敏感性。家长或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提升孩子的积极敏感度。

    从家庭层面看,一方面父母可在生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快乐“五感”训练,让孩子学会用多种感官通道来感受所遇到的积极事件或场景,如带孩子看美丽的风景、听美妙的音乐、闻不同的花香、品美味的食物、摸细软的沙子……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注意捕获其中细微的积极体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积极事件时,可引导孩子与这种已有愉悦经历建立情感上的联结,提升他们积极情绪体验的丰富度和深刻度。还有一点很重要,即要提升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是生活教育,要尽量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多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产生愉悦的体验,体会人生的美好。

    从学校和社会层面看,可以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更多积极事件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利他行为能让个体产生快乐体验和价值感,孩子在做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自我的认知,储存美好的记忆与积极的能量,从而获得精神的成长和内心的丰盈。

    其次,要培养孩子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和心理弹性。培养孩子应对消极事件能力的核心是要让消极事件快速过去,并从中挖掘积极的力量和资源。一是父母需帮助孩子改变对消极事件的认知。比如孩子考试失利了,可引导孩子把考试看成查漏补缺的机会,帮助孩子进行积极归因,将考试失利归因为努力不够等因素,而不是缺乏天赋等不可改变的因素。二是父母要避免重提孩子曾经的消极事件,同时帮助孩子避免对消极事件的反刍。三是要努力增长孩子各方面的见识,见识越丰富,其应对问题的能力通常越强。

    从学校层面看,一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素养,如感恩、幽默、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二是可以利用心理课堂,教给孩子自我调节的一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运动解压、腹式呼吸、沉浸阅读等。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助其快速摆脱负性事件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一方面需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避免对社会消极事件的过度渲染,以防孩子遇到问题时产生消极的模仿行为和应对方式。另一方面,社会应鼓励民众关注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积极、正能量的社会环境。

    最后,要注重提高孩子的快乐感染力。培养孩子快乐感染力的核心是让孩子学会用正确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快乐是可以传递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幸福感与他们的朋友、亲人等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父母要给孩子营造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并平等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让孩子拥有一个乐于表达和传递快乐的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可让孩子乐于分享对事件的看法,增加孩子的好行为。父母还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孩子表达快乐的欲望。如可以准备美味的食物、添置美丽的鲜花、拿出家庭旅行相册等,主动与孩子交流家庭的“快乐之事”,鼓励孩子表达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感受、对旅行的快乐回忆等,并对孩子的表达给予积极的、正向的回应。

    学校则要鼓励孩子从“埋头苦学”或“沉默寡言”的状态中“抬起头”“多分享”,为孩子营造乐于表达和分享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或课间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练习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孩子敢于表达的勇气及乐于表达、乐于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戴扬慧系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任俊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