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独具特色的学习共同体育人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习共同体是包含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手段等诸多要素的动态系统,具有师生关系的平等互助性、成员行为的规范高效性、知识资源的开放共享性等特点,是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举措。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映山红”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映山红”)着力探索学习共同体育人模式,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进校园”活动优秀案例,获批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年度项目、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福建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

    以“一个整体”为培养载体

    “映山红”寓意着团队成员要如同红军长征一般,迎难而上,保持不忘初心的品格。自2016年成立以来,“映山红”已发展成为融合跨级交流与平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共同体”育人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依托具体科研项目,组建3—5人学习小组,以“传帮带”形式发挥“老带新”“高带低”育人实效,将教学相长与同辈互助相结合,促进全员发展。

    以“二元融合”为培养途径

    一是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秉持“干中学,学中干”理念,将书本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借助学科竞赛采风调研,深入延安、井冈山、遵义、古田、金寨等红色革命圣地走访学习,并长期对陕西省袁家村、浙江省鲁家村、福建省中复村等乡村进行持续跟踪调研,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是借助线上、线下两个空间,扎实推进育人平台协同联动。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教师在课后、周末及寒暑假开展学术指导;建立线上交流机制,师生共同搭就30余场、覆盖2000余人次的学术大讲堂、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学习共同体年会等优质“空中课堂”,使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立体化、生动化。

    以“三全育人”为培养保障

    一是“全员育人”,搭建协同育人项目平台,保障导师组同心同向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责任导师负责组建高水平全科教师团队,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节点,并将高难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政工教师负责开展动员会、宣讲会,并围绕学科竞赛等科研主题着力渗透思政学习;专业教师负责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各小组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及分析探讨,开展“小科研”。

    二是“全过程育人”,通过知识内化、整理提升和外化输出等环节形成有效“小科研”闭环。在前期准备阶段,导师组引导学生在整合归纳课程知识的同时丰富知识储备;在中期实施阶段,定期开展组会了解实施进展,及时答疑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后期总结阶段,对各项活动进行系统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养成总结复盘的习惯,实现“全覆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育人目标。

    三是“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贯通。将红色文化元素嵌入专业教学,坚持政治性与专业性并重,以先进思想引领学术研究,以专业技能践行思政理念。“映山红”培养了一批批又“红”又“专”的新时代优秀青年,“红”了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思想,也“红”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如2019级“映山红”成员中,党员数量占全年级党员总数的48.72%;2人入选校研究生支教团(含支教团团长1人),1人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以“四个与共”为培养理念

    一是知识共享。正如“互动仪式链理论”所阐述的,团队成员对于符号意义真实感和认同感的程度直接影响团结程度。知识共享理念不仅让贡献知识的学生一方提升内心富足感与自信感,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效能”,更让知识由个人经验扩散到“映山红”集体层面,成为提高团队成长效率的关键环节。

    二是方法共学。结合“新木桶理论”,团队内部优势互补、博采众长,实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将研究方法贯穿“教—学—赛—研”创新育人体系,以“学习搭子”社交带动50余支学生队伍、2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研活动,共同钻研研究方法。

    三是思维共通。坚持师生双主体的理念,促进师生之间知识双向流动,实现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引导学生重塑群体情感和群体意识,秉持开放成长的心态;因事而化、因时而新,积极参加课题研讨、教学论坛及研究工作坊等学术活动,强化育人理论应用,做到“意义再主体化”。

    四是价值共创。除显性知识传播外,在团队内部分享和利用不易获取与转移的隐性知识,将个人知识和技能作为资源加入更加开放自由的价值置换体系中。“映山红”将学科竞赛经验整理成册,于2022年公开出版《红色旅游创意策划理论与实践》(24.1万字),辐射带动其他高校知识产出与人才培养。

    以“五位一体”为培养机制

    一是以学科竞赛为枢纽,架起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二元互融的重要桥梁。全国性学科竞赛周期长、赛程节点多,能够同时满足学生“阶段性的肯定”及“追求更高的目标”两种心理需求。注重竞赛长效,融入常态教学。获得各类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达200余项,获奖事迹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多次转载。

    二是以专业学习为中心,让专业课程从“平面”走向“立体”。遵循学生专业发展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把教学观念从“教学”转向“导学”。“映山红”逐步明晰学术目标,70余名本科生被保送或考取到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10余名本科生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后,前往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三是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强化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从低年级起积累知识储备、训练创新思维,利用假期多次前往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借助社会实践开展的“非正式学习”,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为人才培养贡献新思路。实践队也多次荣获“福建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四是以科研课题为途径,提升学术敏锐力与洞察力。通过持续且深入的学术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文字表达、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等能力得到提升。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8项(1项结题获评优秀并正式出版);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别13项、省级33项,其中,近4年立项数约占全校总立项数的1/7。

    五是以理论成果为标尺,创新性地总结和输出学科竞赛与科研课题成果。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案。仅“映山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核心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70余篇学术论文。

    (谢宏忠 林峰森 储德平 杨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