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教育系统精准发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陈蓓燕

今天是全国第5个扶贫日。在这之前,杭州第四中学物理教师李涛收到了省委书记车俊对他和一众支教教师的问候,感谢他们为教育帮扶所作的贡献。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我省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让受援地区的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让贫困人口懂技术、会致富,从而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秋季开学,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一小学启用了“乌什·衢州小学”这一新校名。今后,这所学校将由衢州市教育局全权托管。衢州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处长曾金松说:“采用全面托管的方式,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将衢州成功的教学理念和教师成长模式‘复制’到阿克苏,实现资金、设备、技术和智力援疆的高度统一。”

在我省持续多年的援疆路上,教育援疆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设在阿克苏市和库车县的两个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已累计为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培养了5072名35岁以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为确保培训质量,我省还先后增派了200多名援疆教师开展双语培训。这一浙江教育的“自选动作”也成了教育援疆的“浙江经验”。更有千余名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组团式”援疆,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育模式源源不断地送往戈壁滩。

教育厅计财处处长张华良介绍,我省教育系统全面承担了与新疆(兵团)、西藏、青海、四川、贵州、重庆、吉林、湖北、云南等10个省区市的对口支援、合作等任务。其中,我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分别结对吉林、贵州、湖北、四川4省15个市州、80个县(市、区),而杭州、宁波与贵州两州的教育帮扶工作则从1996年就已启动,至今已开展了22年。

援助就是命令。对每一项任务,我省教育系统都全力以赴,不断改革创新,以激发出受援地区教育事业强劲的内生动力。在西藏那曲,我省大胆探索“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在完善当地信息技术设备的同时,运用“空中课堂”等现代化技术,实现了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而在青海德令哈市第一中学,9名来自江南西子湖畔的教师设立了杭州班,让那里的孩子在当地也能享受到杭州乃至浙江最好的教育资源……

“我来支教,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在退下校长岗位后,放弃民办高校百万年薪优厚待遇,毅然前往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支教的经历早已被传成一段佳话。从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首创省内第一个宏志班,给寒门学子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起,他就有了教育扶贫的想法。在台江支教期间,他向当地政府建言修复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莲花书院和文昌宫,帮助村民认识教育的真正意义,形成“耕读传家”的好风尚,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而省内教育帮扶也已进行到第四轮。记者了解到,除深化“千校结对”“山海协作工程”帮扶机制,加强高校间“组团式”帮扶外,我省还用“普惠+特惠”的方式,提升资助精准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受助水平。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脱贫是最好的脱贫。”在这一共识的感召下,有越来越多的“陈立群”涌向脱贫攻坚第一线,将课堂上、实验室里的知识与创新用到田间地头。

乌骨鸡养殖是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的主打产业,但一直不景气。仅用短短5年时间,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就帮该县建起了“种鸡培育—集中育雏—生态放养”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带动脱贫人口6.5万人。中国计量大学持续10年派出教授专家团队进驻金华婺城区箬阳乡,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培训干部村民、发展养老休闲产业,使这个穷乡僻壤摘掉了“小西藏”的帽子。

响应国家推普脱贫攻坚行动,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志愿团走进四川乐山金口河区开展推广学说普通话活动。而温州医科大学则连续6年开展“川藏青高原光明行”,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美沃乡美洛村建立了集治疗、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眼视光中心,走出了一条高校实施、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扶贫之路。

“要给予石梁更多的教学科研以及各类产业发展上的帮助,推动石梁镇在经济转型中更好、更快地发展。”2017年12月,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在调研时如是说。到今年为止,省教育厅与天台县石梁镇的结对帮扶已走过整整十年。从起初的造桥修路到逐步转向扶持产业、培训村民,尤其是省教育厅推出的“参股送红”这一帮扶模式,为石梁镇建起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项目,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脱贫路甚至是致富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