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传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医经络学的养生观念,丰富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也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深谙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的价值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温县陈家沟国际太极院参观、学习,并与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陈炳进行了全方位接触、探讨,完成专访与宣传制作。学生们切身体验了文化遗产的魅力,培养了研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资源

    太行之南,邙山脚下,清秀的洛水与雄浑的黄河交流融汇,一清一浊,阴阳相合,太极天成,温县陈家沟由此孕育。这里诞生了享誉世界的太极拳。2007年,中国武术协会确认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院长陈炳常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太极拳文化,探索国际化传播途径。在接受学生专访时,他说:“太极拳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他行云流水的太极拳展示让学生们叹为观止;他在世界各国开办国际太极拳分院,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目前,世界21个国家已建立了30所陈家沟国际太极分院及辅导站,热爱太极拳的海内外人士携手共同推广太极,传播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养生理念,让更多的国际人士理解中国的习俗与文化。至今,全国共建立了139所陈家沟国际太极分院及辅导站,遍布4个直辖市、22个省。各地太极分院积极与当地大中小学校合作,普及与传播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对太极拳传承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再局限于课堂一隅,而是“行万里路、见千万人”。

    校地密切联系,丰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中国大地为课堂,结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发展成果等为现实教材,实地调研,感受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变化。学院师生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是全民参与、惠益全民的伟大事业。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知识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太极拳武学上的门派传承、武术上的搏斗竞技、学术上的科学研究,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凸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国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火起来、传下去,为中国梦增添深厚的文脉资源,切实切身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利用专业优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23年9月28日,《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通过,并于2023年12月17日起正式施行。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三下乡”实践活动厚植了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秉持文化自信的理念,立足于保护其存续力、生命力、创新力。河南大学植根中原文化沃土,铁塔湖畔、博雅楼前,随处可见师生一招一式“武动”太极,太极拳在河南大学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昂首挺胸走向未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莘莘学子以“守正创新、文脉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念为宗旨,秉承着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炁”的健康精髓,以“育人、育心、育德、育体”的太极精神,秉持正气和锐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新时代新媒体充分结合,开展网络平台新媒体工作,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讲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新人新事,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孟可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