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让秦腔艺术焕发时代风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弘扬地域优秀文化为己任,突出师范特色、强化艺术实践,带领青年学生唱响“大秦正声”,为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为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提供了借鉴。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秦腔文化进校园

    针对秦腔艺术传承现状,学院立足实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秦腔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氛围,凝聚保护与传承秦腔艺术的青春力量。学院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辛雪峰开展“秦腔音乐的百年变迁”专题讲座,从易俗社与改良秦腔、“戏改”运动与秦腔音乐的渐变、移植样板戏与秦腔音乐突变、秦腔音乐的“当代转型”、易俗社与剧团体制改革等方面切入主题,对秦腔音乐百年变迁路径及原因进行系统梳理,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助力专业发展;举办华阴老腔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演唱老腔传统曲目《关中古歌》《将令一声震山川》《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等,对秦腔艺术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理性分析,围绕华阴老腔的文献资料整理、学科建设规划、高校文化传承、大学生老腔剧社等展开深入探究和总结;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管弦乐团来校演出,通过推陈出新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受,让广大青年通过艺术欣赏了解秦腔文化变迁过程,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举行秦腔表演艺术家余巧云演艺生涯报告会,余巧云不仅在秦腔艺术表演和创造上具有很高造诣,而且在从艺过程中培育了大批秦腔艺术表演人才,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学院借助余巧云的事迹教导学生在秦腔艺术学习中需富有热情和责任感,既要具备立身之本,还要通过秦腔艺术弘扬正能量,服务社会。

    重视社会资源利用

    近距离体验秦腔艺术魅力

    秦腔艺术需要通过人才培养实现赓续传承。学院于2016年成立大学生老腔剧社,开展秦腔艺术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剧社配备有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综合协调、规划团队重点工作等任务,成员多达60余名。为促进大学生老腔剧社近距离体验秦腔艺术魅力,学院践行“走出去”理念,组织参观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渭南大剧院并开展非遗学习交流活动,参观了花苫鼓和华阴老腔历史展区与泥塑展区,与华阴老腔老艺人围绕“大学生非遗融合创新老腔 传承中华经典”主题进行了交流学习,了解古老的剧种之一——老腔的历史发展变迁,引导学生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味道,感受非遗创新的独特魅力;组织剧社前往华阴老腔传承基地参观交流,倾听华阴老腔艺术团的老艺人表演华阴老腔经典唱段《将令一声震山川》《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等,了解老艺人对华阴老腔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及近年来为传承非遗文化作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时前往老腔艺术发源地——双泉村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与月亮宫舞蹈形体特培中心合作,带领剧社参观渭南市博物馆“与华相宜——渭南故事”的4个展厅和“百年沧桑——渭南记忆”展厅,学生以馆内文物为载体,加深对渭南历史文化的了解,了解老腔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为老腔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与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开展合作,搭建集老腔艺术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平台,为系统培育老腔艺术传承人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华阴老腔的熏陶,触摸传统戏曲音乐根脉,在不知不觉中挑起传承华阴老腔的担子,自觉保护非遗文化。

    积极参加文艺演出活动

    推动秦腔艺术“走出去”

    秦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见人见物见生活”,赋予其时代色彩,让其“活”起来。为促使秦腔艺术广泛融入当代社会,做好做实保护与传承工作,学院应邀参加2018年央视中秋晚会、2020年湖北卫视中国农民春节联欢会、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等演出,让更多人看见秦腔艺术、听到秦腔艺术、感受秦腔文化。在表演《庆丰收》《给你一点颜色》等经典曲目时,大学生老腔剧社创新舞台背景、演员服装、道具、布局、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等,展示出非遗传承新生代的青春活力,演出效果好,广受好评,为老腔文化传承从渭南师范学院走向全国铺开更加广阔的道路。同时,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扩大秦腔艺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渠道,为秦腔艺术发展带来更多生机和动力。例如,举办“非遗扶贫,魅力三贤”文艺扶贫成果汇演,安排类型丰富的文艺演出,并让青年学子给非遗传承人行敬茶礼和拜师礼,既展示了老腔传承的优良传统,也加强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普及了秦腔文化知识,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参与秦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董培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