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有特色 人人都出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修人学校学生在展示大课间花式跳绳。江北区教育局 供图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操场上,一条条绳子上下翻飞,交互绳平跳、高级绳中绳……这些让人大呼“炫酷”的跳绳场景,是浙江省宁波市修人学校大课间的常态。这所地处宁波市江北区最北端的农村学校,多次在省市花式跳绳比赛中获得佳绩。这是江北区让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出彩机会的生动体现。

    2022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公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结果,宁波市江北区正式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站在新的起点上,江北区进一步提升标杆,聚焦优质均衡,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新的使命,不断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构建“各优其优、优优与共”教育生态,为江北区奋力打造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注入教育力量。

    城乡同步规划,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近年来,江北区坚持将促进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均衡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投入稳步增加,为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修人学校挺好的,我们的孩子在那里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修人学校一年级新生家长谭京京原本想让女儿去城区学校读书,老乡的这句话让她定了心。

    近几年,修人学校得到了江北区教育局的有力扶持。校园实现全面改造,不仅对教学楼、食堂、地面等进行了翻新,还增添了结合学校发展特色的体育、美育场地和劳动教育场所。更让谭京京母女欢喜的是,“这里有农场、羊舍、兔园,果树飘香,学校特色鲜明”。

    农村学校喜换新颜,城区学校也迎来了迭代启航。2022年秋季,有着近80年办学历史的江北中心学校搬入了新校园。该校的前身是江北中心小学,是位于江北核心区的一所弄堂小学,学生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拓宽学生成长空间,江北区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定位、高标准建设了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园占地75亩。“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能拿出这样体量的土地办学,足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江北中心学校校长王定波说。

    这个崭新的校园拥有可容纳900人的音乐厅,音乐、舞蹈等18个专用教室,科学实验、信息电脑教室16个,器乐排练室2个及琴房近20个,以及室内体育馆2个,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活动需求。

    江北区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快高品质学校建设。近5年,江北区建成新学校11所,其中9所布局在农村、城乡接合部,有力地缩小了区域和城乡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江北区做到城乡学校建设同标、资源配置同标。全区中小学教室安装有空调及智能护眼灯,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等指标均超过省定标准。

    为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2022年,江北区内4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全部转为公办,并通过学校迁址、改扩建等举措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愿意就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100%接纳。

    在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江北区升级新时代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标准。2023年重新调整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组建了18对共建型教育共同体,实现全区中小学全覆盖。

    此外,江北区与宁波大学、上海福山教育集团、上海交大教育集团等合作,托管区内公办学校,并在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城乡协同共进,拓宽教师发展空间

    在江北区实验中学,每周都有语文、数学、科学学科的“远距同步课堂”,屏幕的另一端有位于慈城镇的江北区新城外国语学校,有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洪塘中学,还有温州市永嘉县水云学校。“同步课堂”从最早的“一对一”,发展到了如今的“一对三”。

    “我们从2019年开始探索,两校师生隔着屏幕一起思考与探讨,犹如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江北区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凌波介绍,该校承担的是主课堂授课,共享端的教师进行辅助授课。

    这是江北区运用智慧教育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缩影。早在2016年,江北区就启动远距同步课堂试点,由城区优质学校“牵手”农村学校,如今在全区18对教育共同体学校中不断深化同步规划、同步课程、同步活动、同步研修、同步发展“五同步”机制,从日常教学拓展到校本特色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一块屏幕共享优师优课日渐成为江北区教师业务提升的“助推器”,更有不少教师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后期的主动输出,实现了专业的快速成长。江北区新城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数学教师冯园园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3月,江北区和永嘉县开展跨地区结对帮扶,冯园园所在的学校与永嘉县花坦小学结对。在10余次的同步教研中,冯园园积极策划两校间的云端主题教研,一起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明确教学重难点。“这一创新的教研方式,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也让教师在专业领域得到了发展。”冯园园去年获评江北区学科骨干教师。

    在江北区,优师优课的共享渠道不仅仅只有“同步课堂”或教育共同体,还有“直播课堂”“直播教研”等新模式,该区每年开展线上教学、教研并生成课程资源库,推动“互联网+义务教育”持续走深走实。

    “两周一次的‘名师专递课’一端连着名优教师,一端连着班级,帮扶学校的老师耐心细致地教我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江北中心学校小学语文教师何聪聪将“名师专递课”比作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几年下来,她师从区内多位小学语文名优教师,还从线上发展到线下集中研修,这铺平了她专业成长的道路。

    令何聪聪欣喜的是,在名师直播课熏陶下,学生们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和多元了,课本上也多了很多学习心得的摘记。

    在师资配置上,江北区统筹城乡师资调配,向农村学校适度倾斜,落实教师“区管校聘”、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校长教师交流,每年参与流动交流教师百余名,推动50%区级以上名优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

    “通过3年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技能、德育理念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洪塘中学初中体育教师张剑钧于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赴惠贞书院初中部交流,回到洪塘中学后,他把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采用同伴合作学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城乡“和而不同”,激发每名学生的潜能

    “我们又拿全国冠军啦!”今年暑假,江北区费市小学手球队勇夺U10(10岁以下)男子组冠军,实现三连冠。

    这所农村学校75%的学生是随迁子女。费市小学402班学生焦俊义是手球队主力,加入手球队后,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坚持在操场上训练。渐渐地,他从手球运动中找到了成就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对学习也有了主动规划的意识。

    在江北区,每所学校都在因地制宜探索优质发展的最佳路径。这背后是江北区积极创新教育绩效评价机制,实施动态评价,以发展变量代替绝对分值,动态考量学校教学绩效,并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等激活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抓质量的信心和动力。

    江北区中城小学位于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慈城,学校创办于1904年,底蕴深厚。该校多年来坚持开展围棋教育,引导学生人人学围棋。宁波1/5的职业围棋选手都是该校培养出来的,世界业余围棋混双冠军黄晨、中国女子围棋首位重大赛事大满贯选手汪雨博都是该校校友。

    除了围棋,京剧也是中城小学一张亮眼的名片。慈城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故乡,中城小学15年不间断传播周信芳京剧艺术,开发的“信芳京韵”课程入选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像中城小学一样,“一校多品”成为江北区很多中小学的特色。近年来,江北区推进思政立德、创智教育、阳光少年、美育浸润、劳动教育等多个专项行动,引导学校深挖传统特色、现有师资力量、周边社会资源等,打造高质量的学校特色品牌。目前,全区有市级以上各类特色学校、示范学校67所。

    与“一校多品”相对应的是“一生多技”。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江北区自2018年起引进适量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滑板、攀岩、桥牌、武术、软式棒垒球、网球、游泳、击剑……这些小众且专业性较强的项目正在江北校园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并发展为一技之长。

    “多年来,江北区持续巩固提升规模适度、城乡均衡、公平共享的发展格局,一以贯之地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校际、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以此带动全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江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夏伟飞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