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苍苍,奔赴下一场山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振江 赵铁锁 张葆珺 苏新春 侯书林

    在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基础上,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提出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与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银龄计划”已上升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国家行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一批又一批退休教师背起行囊,奔赴祖国各地,唱响了一曲曲“心怀烛火、余霞满天”的动人乐章。

    清晨的阳光洒在讲台上,李鸣教授正在给学生上中国法律史课,他胸前“新疆政法学院”的校徽闪着微光,这是他一生中佩戴过的第三枚政法院校校徽。李鸣曾在西南政法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任教,退休后,他毅然报名参加“银龄计划”,从北京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木舒克市。

    “能为新成立的新疆政法学院的发展壮大出一份力,成为边疆政法教育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贡献者,我甚感荣幸。”谈及原因,李鸣坦言,“就是简单的四个字,师者情怀。”

    像李鸣一样,许多华发如银的老教师,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告别家人,去到边疆,来到乡村,凝聚起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点滴力量。

    “我愿自己像一株胡杨,扎根祖国大地”

    离开南开大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援助喀什大学的银龄教师赵铁锁带得最多的是思政课优质资源。

    “来的时候我带了十多个U盘,里面有我认为思政课能用到的所有资料,此外还有讲稿和书,在住地收拾行李时铺了满满一床,就是想给上课做足准备。”他说。

    在得知要去喀什大学之时,想到可以继续发挥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余热,赵铁锁很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思考:在有着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人文历史风貌的边疆,人才怎么培养?思政课怎么教才能入脑入心?

    “边疆地区的教育不能只谈知识、技能,还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

    作为一名有着40年从教经验的思政课教师,赵铁锁深知,思政课只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才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他决定从地方特色文化入手,将新疆地方史跟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合,打造“新疆”特色的思政课。

    在一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赵铁锁引用了新疆公路的故事:“新疆公路在一个时期内保障了新中国建设的顺利开展。这条公路从喀什开始,是喀什人民肩挑手扛造就了它。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新疆跟各地区同步发展、同步前进,共同为国家的建设、发展、繁荣贡献力量……”赵铁锁在讲台上娓娓道来。

    “赵老师上课很吸引人,新疆元素的融入让我觉得知识不再遥远,就是我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听过赵铁锁课的学生反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从文化中找答案。

    赵铁锁巧妙地以天津文化为媒介,策划了一场接一场精彩的“思政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大沽口炮台遗址等红色遗址,厚植红色基因;亲手给学生做“大麻花”“驴打滚”“耳朵眼炸糕”等天津美食,增强文化自信……

    每年春节,赵铁锁都会邀请新疆学生到自己家中,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拉家常,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他也应邀到新疆学生家里做客,一起田间劳动,一起载歌载舞。

    临近期末,赵铁锁收到了一封学生来信:“赵老师,感谢您!正是你们这些老师的到来,让我们能够听到‘985’‘211’大学优秀教师的课,接受更先进的教育。”

    “这就是‘银龄计划’的意义所在吧。”赵铁锁仍然记得自己刚到新疆时,看到沙漠里的胡杨,大为震撼:胡杨树犹如披甲战士,风骨凛凛,挺立于风沙之中,忠诚地守望着家园。“我愿自己像一株胡杨,扎根祖国大地,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家国情怀,是走进西部的银龄教师们提及最多的词语。

    2021年,厦门大学退休教师苏新春报名参加“银龄计划”,同样来到了位于南疆的喀什大学。“对喀什大学这样一个边疆大学、国门大学,如何用专业的力量凝聚人心,筑牢边境防线,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苏新春说。

    刚一落地,苏新春就敏锐地发现这是一片语言的热土:南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别样的语言生活,同时也面临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艰巨任务。

    他立刻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投入工作:走访农户和农民夜校;制作调查问卷,前往乡村实地调研;了解喀什地区推普的方式、经验,为推普工作建言献策……

    在苏新春的努力下,2022年1月,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疏勒县巴仁乡共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示范村”,高校和地方乡村共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模式就此开始。

    随后,喀什大学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微信、钉钉、QQ等平台,对尤喀克巴仁村的16至45岁农村群众,分层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更以点带面,使得更多乡村积极开展推普工作。

    “语言是文明和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苏新春深有感触,“只有让专业学习走出象牙塔,才能让家国情怀转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是没有尽头的事业”

    “塔里木大学地处南疆,那里的红枣、核桃、葡萄,还有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全国闻名。农业对南疆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怀着发展农业、振兴经济的企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振江报名来到新疆塔里木大学支教,这一待就是3年。

    来到南疆,高振江发现,这里的代表性作物大枣,劣果率达50%以上。劣果不适宜直接食用,没有中间商愿意收购,最后会被扔掉,相当于农民一半的心血都付诸东流。

    怎样将劣果变成宝贝?“不能直接食用,那就再加工。”高振江决定从浆果干燥技术上打开突破口。这项技术不光是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梯队”,但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研发了多年的浆果干燥技术无偿贡献出来。

    高振江自豪地展示经他技术指导做出的脆枣。这种干燥过的大枣不含一滴油,但自带油炸的酥脆口感,不仅味道可口甜美,还营养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

    “劣果”变成“优果”,南疆农业发展有了新气象。但是高振江不愿止步,在他看来,目前只是停留在加工阶段,还要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配齐,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向新型农业的转型。

    每天,在高振江办公室,找他咨询的教师排起了长队。有探讨教学的:“您认为我这门课上得怎么样,还能怎么改进?”有探讨课题方案的:“结合南疆的土地产能,我们还能做哪些产业研发?”校领导经常开玩笑地说:“别把老先生给累着了。”

    奋斗了一辈子,为什么在本该享清福的年纪,选择了一条支教的道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是没有尽头的事业啊!”高振江动情地说,正是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传承,扛起了促进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重任。

    高振江的同事,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退休教授侯书林,则把目光投向了新疆农田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膜。

    上世纪80年代,新疆开始大面积推广地膜植棉技术。“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地膜残留等‘白色污染’问题,影响了棉花种植。”

    侯书林非常焦虑。他立即带来了学校独立研制的残膜回收机。但是新疆不同地区土壤松软程度不同、地膜薄厚不一、抗拉性及破损程度不同等因素,都影响着回收效果。

    于是,侯书林在塔里木大学带队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研制适合南疆农田需求的残膜回收机系列产品。

    一次又一次田间试验、一遍又一遍修改设计、一点儿又一点儿完善样机……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目前7台由侯书林指导研制的回收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三个团进入示范推广。

    看到一片片农田恢复了昔日的样貌,侯书林欣慰地笑了。他捧起一把刚刚整治过的土壤:“你看,明年棉花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只要你向着阳光,不断生长,就一定能长到高高的山顶”

    “一开始,我们以为张教授只是为退休生活增加一份调剂,过不了多久就会离开,没想到她坚守了5年。”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澴西学校的教师们很感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