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与校本行动 ——杭州市京都小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创新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4-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洪 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该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杭州市京都小学在浙江大学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开始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落地研究。

首先,我们要明确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阶段定位,也就是“育什么人”的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应具备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小学生的年段特点及发展规律,结合地方文化及学校“上善若水”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我们对六大核心素养做了重新的诠释和定位,以期其易于落地实施。

我们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层级的指标:

一级指标即为国家颁布的六大核心素养。

二级指标是根据小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将六大核心素养具化成能够在小学段顺利实施的十五个目标。如:第一大素养中“人文底蕴”原有三个目标“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我们修改成为“博雅达观、审美情趣” 两个目标;将第六大素养“实践创新”中原有的三个目标“劳动意识、解决问题、技术运用”修改成“热爱劳动、实践运用”两个目标。适当降低了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级指标则结合地域文化和学校理念,使用一系列与“水”相关的词语。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是端点城市,京都小学地处古运河最南端,推门即见运河,理应承担起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重任。因此,对应一二级指标“责任担当—责任意识”的三级指标是“善利万物(……知晓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宣传和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又如:相对应的一二三级指标“责任担当—爱国爱党—饮水思源(热爱祖国,了解国家历史;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热爱中国共产党,了解党的历史;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从小拥有‘中国梦’)”……这些细化后的三级指标,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落实过程中将会更加深入学生内心。

同时,我们认为,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通过课程实施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深化德育特色课程,培养综合核心素养

京都学子在小学学习的6年中都会学习与“运河”紧密相连的4个“礼”的课程。一年级刚入学时的入学礼,通过亲子走运河的活动,认识与初步了解京杭大运河;第一个学期末的入队礼在运河边举行,增强作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以及生长在运河边的自豪感;三年级时的成长礼在运河博物馆举行,培养积极宣传和保护运河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是毕业礼,进行感恩教育,号召学生将运河精神、运河文化发扬光大。

2.强化学校核心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京都小学的版画、陶艺、昆曲、竹竿舞都是区级艺术精品课程。我们在一至三年级开设了陶艺课,四至六年级开设了版画课;每周二中午全校欣赏、学唱昆曲;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体育教师分年级指导学生跳竹竿舞。

健康课程。除了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外,京都小学将体育与健康、自救自护、心理健康、卫生教育等统一纳入到健康课程中,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阅读课程。京都小学提出4个“每”的阅读要求,即每天看书半小时、每周三中午全校统一进行1小时阅读、每月1个阅读日、每年举行1次读书节活动等。学校还通过师生阅读指导课、亲子阅读展示课、邻里阅读分享课等阅读交流展示活动来促进阅读的不断深入。

3.依托跨学科整合课程,实现全面育人目的

京都小学每个学期都会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周,在三、五年级还会开展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五年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中,围绕“水的形态我认识”“水的韵味我欣赏”“水与生活我体验”“人文运河我的家”这4个板块,整合了语文、数学、品德、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各门课程。

别开生面的教学模式,互相渗透的教学内容,基于实践探索的教学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了高层次认知能力,提高了合作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这样的课程改革实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积极有效的。

国家课程与校本行动

——杭州市京都小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创新实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