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十年硕果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教师连续10年“泡”在乡村园帮扶,会结出怎样的“果”?

    海南师范大学给出的答案是,一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乡村园的教育案例连续两年于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期间在教育部官网展播。

    硕果背后,是高校、政府、幼儿园的三方协同。10年来,海南师大就是凭借“U—G—K(高校—政府—幼儿园)”三方联动,实现了乡村园及教师的发展,以及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教师工作坊助力,乡村园教师变教学能手

    “摘叶子…捣黄姜…淘米了…染色了…”在具有海岛风情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跟着教师口令做出或捣或洗的动作,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这是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幼儿园教师张玲玲设计的音乐活动“苗家三色饭”。2018年,该活动获第十一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研讨会活动设计二等奖。

    在张玲玲看来,若没有海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郭敏手把手教,这样的活动根本不可能诞生。

    2016年,琼中县成为海南师大继万宁市之后的第二个区域帮扶市县,郭敏作为帮扶工作小组核心成员,来到琼中。虽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她有些沮丧,幼儿园户外环境功能单一,室内活动质量不高。郭敏询问教师们的困惑,但大家回应寥寥。

    让郭敏感到安慰的是,当地教育局非常热情。时任琼中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诚挚地说:“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改变,现在我们落后,但两年后,就不一定了。”

    为支持帮扶工作,琼中县教育局组建工作小组,分管副局长牵头,教研培训中心主任总调度,幼教专干负责行政工作,教研员专门对接幼儿园。

    有了这些支持,郭敏心里有了底。她结合乡镇园实际情况,先从领域活动抓起。

    为提升教师开展领域活动的能力,郭敏牵头,与琼中县教育局、教培中心一起,组建音乐、美术、游戏等多个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工作坊由海南师大教师领衔,成员为各园选派的“种子教师”。工作坊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希望提升“种子教师”实践与反思能力。活动结束,“种子教师”在各自园所开展二次研训,并在下次研训中反馈问题,导师再有针对性地安排研训内容。

    郭敏认为,海南师大提供的是高于实践的指导,“种子教师”在实践中消化、理解、吸收这些理念与方法,从而改进教学。

    张玲玲坦言,以往自己组织音乐活动时很少考虑幼儿年龄与认知特点,只是从技能角度去教。通过学习,她结合幼儿学习特点,以当地美食“三色饭的制作”为主题创设了音乐活动情境,还用槟榔叶、竹子、藤条等当地自然材料,做成打击乐器让幼儿演奏。经过工作坊多次研讨,大班音乐活动“苗家三色饭”出炉了。

    张玲玲还在琼中县幼儿园成立了音乐教研组,开展持续的园本教研。如今,在她的带动下,教研组的教师都成了教学骨干。

    园长工作室加持,乡村园找到发展“钥匙”

    建园11年,万宁市三更罗中心幼儿园已先后培养出11名幼教管理者。在园长李代霞看来,这都得益于海南师大送的“及时雨”。

    2013年底,海南师大进入万宁市帮扶。前期,帮扶对象主要为教师。后来,帮扶团队意识到,园长才是幼儿园建设与教师发展的核心人物。而当时乡村园园长办园理念不清,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意识也较薄弱。于是,海南师大副教授、海南师大附属幼儿园园长丁金霞牵头成立园长工作室,重点帮助“种子园”园长提升课程领导力。

    丁金霞立足乡村园实际,引导园长梳理办园理念,邀请专家进行理念培训与入园指导,以探索适合乡村园的课程与实施路径。

    李代霞记得,帮扶团队刚去时,她还不是园长,但经常“蹭”丁金霞组织的活动。当时,幼儿园“小学化”明显,丁金霞等人就指导幼儿园通过园本教研改造环境、开发课程资源。

    在园长工作室持续推动下,一大批园长成长起来,三更罗中心幼儿园也被誉为万宁市园长培养“摇篮”。

    在琼中县和平中心幼儿园园长陈娟看来,园长工作室的最大“功劳”,是唤醒了她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陈娟告诉记者,和平中心幼儿园自然资源丰富,但因为理念跟不上,也缺少方法,这些资源没被“用活”。比如,幼儿园周边有很多做染料的植物,但很长时间,教师只是让孩子们用它染布。丁金霞提供了资源开发思路:让资源通过活动渗透进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

    以此为突破口,陈娟带着教师开动脑筋,染布活动最终演变为通过扎染制作桌布、服装,开展走秀、表演……孩子们喜欢极了。

    “现在,我们帮扶过的很多园长,从专业理念到专业行为都有了很大改变,他们能思辨地吸收别人的做法,而不是‘照单全收’。”丁金霞说,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教育部门的角色十分重要。园长工作室的活动都是由市县教研培训部门组织的,每次活动,市县教研员、教育行政人员也全程参与。

    互动反哺,高校人才培养向实践靠拢

    蒋俊华是海南师大帮扶团队核心成员,长期指导幼儿园开展游戏,她从实践中受到启发:教“游戏论”这门课时,会把幼儿园开展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不仅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教学与幼儿园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这是帮扶工作对教学工作的‘反哺’。”在蒋俊华看来,帮扶不但提升了乡村园教师、园长素质,也提升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对此,郭敏也深有同感,她会在课堂上讲述乡村园的案例,也会将帮扶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方法带到课堂上。比如,在教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时,她会结合乡村园的活动案例给学生启发,学生结合案例可原创音乐活动。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屡屡制造惊喜。有学生结合某所园的音乐活动,原创了韵律活动“奥特曼与怪兽”。郭敏欣喜地说:“这个活动可以直接在幼儿园运用。”

    因为帮扶,海南师大团队的科研工作也在不断突破,屡屡获奖。比如,“以生态启蒙为核心的幼儿亲自然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就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其实,帮扶工作的“反哺”效应,还体现在海南师大学生的转变上。

    张贾博文一直以来对学前教育专业都不太“感冒”。大四时,他到琼中县湾岭镇中心幼儿园实习,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自主、自信状态深深感染了他,引发了他对专业的兴趣。他开始与孩子们积极互动,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老师。

    “到乡村园实习的经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农村幼教一线‘读研’,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个人成长。”蒋俊华说。

    10年间,海南师大帮扶团队足迹遍布万宁市、屯昌市、琼中县等9个市县,辐射90多所乡镇中心园。所到之处,一大批骨干教师、园长迅速成长。

    “如果说有什么经验,那就是地方政府、高校、幼儿园三方的配合。政府给政策、给平台、给经费,教研部门全程跟进,高校结合当地情况做顶层设计,幼儿园落实、践行、反馈。三方既独立又融合,目标一致,协同共进,缺一不可。”郭敏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