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并修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内涵式发展,围绕打造安徽省“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聚焦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先后入选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安徽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

    坚持“三全育人”,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如何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推动立德树人走深走实,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鲜活性?”这是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齐建平在今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只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组织有力、体系完善、科学高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才能使学校思政工作更好地凝聚育人大合力、激活办学治校大效能。”齐建平说。

    学校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以建设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各个环节,构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构筑起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员协同参与的“大思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实施方案及重点建设任务清单,不断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构筑“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大思政”新格局,汇聚强大育人合力。

    扎实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构建业务服务、生活成长、教育实践和智慧学生“四位一体”的社区体系,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抓好关键课程,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探索构建“主干课+延伸课+实践课”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为拓展的“大思政”主干课程,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领导干部上讲台、形势政策课等渗透性的“大思政”延伸课程,以及学校共青团开展的以“实践育人”为重点的“大思政”实践课程等“多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建设96门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了10门思想政治示范课堂、11支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遴选了27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学校被评为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

    拓展思政育人平台,用好校内与校外两种资源。投入500万元,打造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智慧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托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好人馆等合肥周边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互动式思政教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把思政课搬到安徽省美术馆,在“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的展厅前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中的革命精神,用文化载体讲思想,用艺术形式学理论,增强思政教学的感染力。

    “上好新时代思政课,要发挥好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作用,发挥好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要在学校营造‘人人都是思政课教师,处处都是思政课阵地’的育人氛围。”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行说。

    学校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邀请各行业的英模、大师进课堂,通过与榜样人物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实现把“大先生”请进来、让思政课“活起来”,真正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

    近年来,学校思政课上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大幅提升,一批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思政“金课”让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深耕产教融合,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部署,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雪说。

    学校紧紧抓住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依托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实施“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培养,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紧贴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融会观通”等支柱产业,设置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23个与新兴产业发展契合度高、与产业结构匹配度高的专业,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95%以上,建成国家专业5个、省级专业17个,每年为新兴产业企业输送毕业生4000多人。联合科大讯飞、蔚来汽车等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借力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产教科教“两融合”共生育人平台。按照“一产一院”思路,建设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学院,牵头人工智能产业链教育联盟,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

    “职业院校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个问题,‘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重在破解职业教育育人方式难题,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李雪说。

    学校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突破口,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瞄准岗位,实施岗课融通。与比亚迪、京东、中海物流等300家知名企业对接,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就业推荐、产学研用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以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主体、学徒与学生“双身份”、师傅与教师“双教学”、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书”等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指挥棒”。学校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构建院赛普惠、校赛拉动、省赛选拔、国赛引领的四级竞赛机制,赛教融合,使技能大赛成为校企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助推器”。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50项,其中一等奖32项,位居安徽省高职院校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在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高职)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第五、安徽第一,被评为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和“技能大赛标杆校”。 

    深入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书证融通。作为安徽省“1+X”证书试点牵头院校,牵头了省内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等证书,联盟建成了物流管理技能“1+X”证书全国师资培训基地,实施“1+X”证书48种,全校平均证书考试通过率达84.42%。书证融通推动了学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了岗位与育人深度衔接,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左右,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和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坚持以文化人,构建文化育人新体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驱动学校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基石。如何构建具有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化浸润人心?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组合拳”:找准文化定位,打造文化品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工匠精神。

    找准文化定位,构建“三商融合”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从中国传统“商文化”中汲取精华,结合学校商业文化背景和商科办学特色,深入推进商业文化、徽商文化、商祖文化“三商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拓展文化载体,打造“三讲堂一讲坛”校园文化品牌。倾力打造“工商大讲堂”“道德讲堂”“意匠讲堂”和“徽州印象大讲坛”,融通了博雅风尚、道德实践、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三讲堂一讲坛”已举办100余期,校园覆盖率达95%以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