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放彰显大学本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主持人:赵瑜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新闻回放

    眼下,多数高校依然延续疫情期间的管理政策,校门何时重新“打开”这一话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北京大学日前回应,正在制订相关方案,将延长节假日和周末校园开放时间,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主持人语

    大学从来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抑或一个章程的代名词,而是以师生为主体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精神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总和。人们之所以向往大学,不仅在于校园风景宜人,还在于尊重知识、开放包容的精神感召。这是公众强烈要求开放校园的逻辑起点,也是重视平等、对话、共享精神的大学所必须回应的需求。面对公众的呼声,三名大学生的回应有着极大的共性:告别“一刀切”,让合理开放校园重归常态。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看到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既然小院高墙的自我封闭不是被期待的选项,如何更加有序开放,的确考验着管理者的“绣花功夫”。我们也期待大学给出因地制宜的破题方案。

     青年说

    “闭门谢客”终究只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尽管校门开放会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麻烦,但大学理应摆出“我家大门常打开”的姿态,在保证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包容广大来客,织就文明锦绣图。

    现代大学不仅是学术机构,也是社会公器。在我国,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其公共资源属性和社会服务职责不容忽视。更何况开放包容、文化交流本就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在社会倡导开放普惠、公众呼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当下,更应允许公众走进大学校园。

    现实国情下,大学游客素质仍然不一。部分游客在教学区域大声喧哗、破坏校内景观等不文明举动,让学校师生不胜其扰。毫无疑问,影响学生安全和生活秩序的一连串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师生正常的校园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但面对问题还要拿出方案积极应对,而非为了避免问题而直接对“开放”这一选项按下否定键。

    大学作为公众心中神圣的学府,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符号。引导和处理好校内师生与校外游客之间的关系,而非粗暴地将游客拒之门外,想必更能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魅力。比如,规定参观时间和限制客流量、建立黑名单制度、设置可供微信支付的食堂窗口、加强安保力量、组织志愿导览讲解服务等。说到底,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心推动开放,对经历过数十甚至上百年风雨的大学来说,管理效能不会也不应是阻力。

    大学之“大”,在于格局胸襟;高校之“高”,体现于管理水平。开放包容的姿态、有教无类的情味,配以不断优化、细化、人性化的管理举措,更加彰显了明德、亲民的大学之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