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走在前列 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杭州样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共杭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杭州市教育局局长 沈建平

近年来,杭州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勇立潮头,干在实处,努力做好浙江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排头兵,为杭州建设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们的收获——

作为浙江省会和全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杭州着力构建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市13个区、县(市)率先全部通过验收,进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行列。9个区、县(市)创建成为浙江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区、县(市),走在全省前列。省一级、省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达50所,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杭州籍新生表现连续5年领跑全省。

杭州教育的不少创新实践更成为全国同领域改革与参照的蓝本。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2015年学校章程建设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优秀奖”;2016年杭州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教育部表彰;2016年教育党建工作经验受到中组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名校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斐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城市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杭州居于第一方阵,领跑全国。据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5年杭州成为3项教育现代化指标指数排名均位居前三的唯一副省级城市。

我们的行动——

我们从政府层面、系统内部、内外互动三个维度入手,通过创新载体、统筹资源、建章立制、全域打造,形成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杭州样本。

(一)政府主导:充分强化教育发展主体责任

1.强保障:教育布局规划及“三同步”原则刚性落实

杭州市通过制度性规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公建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交付“三同步”原则,加快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为户籍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提供基础和关键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20所,建筑面积约366.1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3.81亿元。

2.重民生: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一是坚持公办学校为主。杭州公办学校中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就读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85%以上。二是形成“一站式、多平台”的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招生报名机制和随迁子女入学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社区服务平台,快捷便民。三是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市、区两级财政建立随迁子女教育专项经费,对相关学校提供补助和奖励。

3.补短板:以新政助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确保学前教育“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有章办事”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现代职教体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并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区市县联动、区域推进、同步实施,积极尝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内部发力:深化教育系统治理结构改革

1.名校集团化: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抓手

名校集团化办学作为杭州市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举,从探索“名校+”的1.0模式,到形成区域特色共同体的2.0模式,再到探索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3.0模式,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特征,推动主城区名校资源向县(市)延伸,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共建共享。至2016年年底,全市已组建338个名校集团,成员单位1325个。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面达81.1%,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面达70.1%。

2.现代学校制度:构筑依法治教新常态的主心骨

早在2012年,杭州市率先提出以中小学章程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在全国首创符合法治精神与教育规律的基础教育学校章程范例,研制发布不同类型学校的章程参考样本,供学校二次开发。全面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制定《杭州市中小学校法律顾问工作指引》,指导全市各中小学采取“一校一聘”“多校联聘”“法律顾问团”等多种形式,推进法律顾问进校园工作。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学已全部制定章程,并通过主管教育部门核准向社会公布,法律顾问制度也全面建立。

3.阳光招生制度:提升教育管理公信力的试金石

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建立以“住、户”关系顺序排序入学、超过招生计划学生由区教育局统筹就近安排的录取机制。民办小学坚持免试自主录取,民办初中采取网上零门槛报名、电脑派位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免试入学办法。取消高中择校挂读,实施平行志愿录取。建立招生政策、学区划分、招生计划、招生程序、自主招生面谈方案、申诉渠道的“六公开”制度和招生结果公示制度。各类高中招生在全国首推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网上查分、网上直播录取过程等招生模式,打造公开透明的招生运行体系。

(三)内外互动:促进教育开放共享,提升办学品质

1.第二课堂:贯通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实践育人

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实施整整10年,累计有1471万人次学生走进全市113个“第二课堂”场馆;2016年起结合课程改革,推进“一馆一课程”建设,加强“第二课堂”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成为全国充分发挥校外公益性场馆教育实践功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最佳案例。

2.智慧教育:以信息化手段畅通资源共享时空

全市已实现市、区(县、市)、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积极建设教育基础信息库、优质教育资源库两大数据仓库和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在线教学三大公共服务云平台,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中小学阳光饮食信息化服务平台”,全面推动中小学膳食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打造“智慧食堂”。“名师公开课”完成初中4门学科3个年级段共634节精品课程的制作与推送,通过电视、网络等多平台免费提供,点播率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

3.教育国际化:在开放互动中提升城市与教育品位

杭州加入亚洲协会全球城市教育网络,成为继上海、香港之后中国第三个加盟城市。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正式入驻杭城。全市中小学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校结对总数超700对,有海外结对学校的中小学校占比达40%。市级海外师训基地达6个,市属学校“校校有外教”全面实现。全面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每学年创建市级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20~30所。积极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外籍人员子女学校5所。7所普通高中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立“杭州市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正式获批招生,成为全国同类院校第一家。

我们的展望——

面向2020,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回应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日益高涨的诉求,成为杭州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面对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新使命,全体杭州教育人将以“翻篇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努力做好八篇文章,打造人民满意的一流教育,为杭州建设东方生活品质之城、世界文化名城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做好教育现代化创建文章,促进全域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拉高标杆,补齐短板,设计好时间表、路线图,不断提升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保障水平,不断优化完善高水平教育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力争早日实现杭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的“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做好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文章,促进杭州人才高地创新之城建设。贯彻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主动出击,加快布局,抓紧研制出台加快杭州高等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建设工程,打造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和创新活力之城,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做好新名校集团化文章,促进市域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制出台新一轮政策机制,促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和联动,加大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力度,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延伸的要素供给,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激励考核机制,实施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特征的新名校集团化战略。

做好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育人工作文章,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深化举措,抓实载体,扎实推进文明校园、美丽学校建设,进一步夯实体卫艺工作,加强德育人才梯队培养,创新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体系。

做好教育国际化文章,促进杭州教育在开放互动中提升品质。抓住“后峰会”“前亚运”这一契机,加强城市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有机互动,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多层次开展教育合作交流,积极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杭州,进一步优化涉外教育服务,全方位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做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文章,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依法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指导各区、县(市)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多部门协同规范教育培训市场。以严格管理和绩效激励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

做好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文章,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入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市属高校产学对接战略机制,形成打造“杭州工匠”品牌的“杭州样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做好探索教育治理新结构文章,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教育管办评分离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为载体,通过法治化、清单式、大数据管理探索现代教育管理新机制,通过完善校长负责制、落实章程践行机制、健全治理结构探索现代学校品质办学新常态,通过指数化监测、第三方评价、新机构培育探索区域教育发展评估新杠杆,着力构建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依法广泛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格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